从语言、文字起,人类传播如今已经到了第七个里程碑“计算机互联网”;经历五次飞跃后,如今的各类传播形式都开始呈现数字化。面对此情此景,传统媒体工作者是坚守还是改行?传统媒体又应该怎么做才能适应环境、提高竞争力?凭借“黑外卖”的报道而荣获中国新闻奖、来自浙江之声的张寅来到我校,与同学们共同探讨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应用与传播。

运用全新介质 解决渠道失灵
张寅在现场播放了荣获中国新闻奖的关于“黑外卖”的新闻,丰富的采访内容和对事实的犀利揭露让这条新闻直击人们的心灵。我们知道,很多人最先得知这个新闻是通过微博而不是广播。张寅也坦言,这条新闻原本只在浙江之声广播电台播出,影响力确实有限,但随后运用了新的如微博微信等介质,瞬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有关部门重视。
他再举例到,本只是浙江广电的内部报纸上豆腐块大小的新闻《浙江广电食堂被评为健康美食食堂》,因为有人将此新闻贴到社交网络上,引起来更大范围的讨论,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张寅总结道,传播符号都还未消失,传统媒体仍然是较为强大的媒介组织,但新闻的传播渠道必须优化升级,用户的接受界面也要精心精良,才能继续展示传统媒体的优势。

紧跟报道方式变化 学习新闻经营之道
张寅播放了江苏广播电台和浙江广播电台两档同时段节目的片头.江苏台开篇便是新闻,而浙江之声在播新闻之前,是比较传统的主持人自我介绍和天气播报。通过内容的鲜明对比,他得出“天气、主持人的名字,都没有新闻重要”这一结论,“新闻应该是比什么都重要,最先呈献给听众的。”
如今,我们已经走出了稿件时代。张寅认为,仅仅是会写稿件,已经无法满足民众对新闻的要求。“受众”这一称呼越来越多被“用户”所取代,媒体应该提供的,也应该相对应的是产品和服务。“现在我们应该重视新闻行动,让我们的新闻报道能推动新闻事件的进展。”他最后总结道。
另外张寅提到,要做真的好的媒体,需要放下大众传媒的架子。成为忠实分众和潜在分众,从贴身到贴心的伴侣媒介。而真正好的新闻,也需要一定的经营。宏观层面来说,是媒介产业和产业规划的研究、媒介发展战略研究;中微观层面,涉及媒介策划、媒介品牌以及媒介营销等研究。
“传播之美好,为万世之最。”张寅用这句话开始,也这句话结束了今天的讲座。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他对于新闻的热情和热爱。在最后的交流环节中,他更是亲笔记下同学们的每一个问题,耐心回答。身为中国新闻奖的获奖者,最后他跟同学们分享到,一个新闻作品要从如此多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有一定的影响力、选题的深刻意义且新颖,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他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不要被“新媒体的陷阱”所迷惑,了解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前景,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利用传统媒体这一仍有很大空间的舞台,同样可以在媒体行业有所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