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的一所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人才的高等院校。浙江传媒学院的前身是1978年5月成立的浙江广播电视学校和1984年10月在浙江广播电视学校文科的基础上成立的浙江广播电视专科学校。2000年,浙江广播电视学校与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新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开始筹建浙江传媒学院。自此,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次创业和“扩容升本”的第二次创业。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浙江传媒学院,从此,浙江传媒学院开始了由外延向内涵转变,由数量向质量提升的本科办学阶段。升本以来,浙江传媒学院人励精图治,锐意创新,用智慧和汗水书书写来第三次创业的宏伟篇章,实现了第三次创业的新跨越。
一、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再起航
新的阶段,新的起点,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怎么办这样的大学,摆在了浙江传媒学院人的面前。当时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之际,本科院校数量激增、同质化竞争日趋严重,学校既面临内部如何实现内涵升本,又面临外部如何应对“体制划转”等两大挑战。从内部来看,校园的整体搬迁之后,教学硬件上基本符合了本科办学的要求,但是从一所优质的专科学校到一所合格的本科院校,真正的挑战来自于“内涵升本”。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设定,到学科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等,专科与本科教育都存在质的差别。如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摆脱专科教育的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做法,提升办学层次,走上本科教育轨道,这是学校面临的首要挑战。从外部来看,在专升本之前,学校的管理体制刚刚经历一次转型:主管单位由国家广电总局划转至浙江省。由此,与原有行业的行政隶属关系消失了,曾经拥有的行业政策倾斜、资源优势不复存在。原本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规格完全依照行业的岗位需要,定点、定量、定质进行培养,学生招生数量、实践教学、就业去向,师资来源、实验设备等都有全国广电行业的强力支持。从行业院校回归到地方院校,学校如何重新定位,下一步的发展路径如何选择,是继续强化行业特色,还是转向以服务地方为主?是专做传媒还是综合发展?这些问题不容回避。
面对两大挑战,学校上下深入开展教育思想讨论,对如何办合格的本科院校、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打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广泛地探讨。为此,2006年第一次党代会上,我们就明确提出了学校目标定位和发展思路:“植根浙江,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广播电视为重点,以艺术类专业为主干,文经工管协调发展,具有学科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国内知名的多科性本科院校。”这一目标也写入了学校的“十一五”发展规划中。2011年3月,经党代表会议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又提出:“立足浙江,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培养广播影视和文化创意人才为重点,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文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国内知名大学。”
二、紧贴行业、特色发展辟蹊径
特色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持久性、稳定性的得到社会公认的并且优良的办学内涵。特色的基本特性就在于:独占性、优质性、稳定性、发展性。在一段时间里,我国高校综合化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过去的行业性大学划转到地方后更多地走上了综合化发展的道路。但这条道路并不适合我们。一方面长期的行业办学,使我校与广电行业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既是我们的办学传统,又是我校继续发展赖以形成办学特色的根基;另一方面,特色办学是新建本科院校实现内涵升本需要,因为内涵发展是相对于同质化发展的个性发展,是相对于平均发展的优势发展,因而内涵发展将更加注重特色化办学。通过比较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特色发展要立足于行业与区位优势,必须在密切联系行业、服务地方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的特色。只有紧贴行业,我们才能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发展中找准自身的定位,从而更好地为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服务。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学科专业布局、人才培养模式等多方面培育我们的办学特色。一是学科专业布局。学科专业是大学形成特色的基本条件,决定了一所学校在哪些领域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目前,我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摄影、表演、动画、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工程等43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其中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为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已形成了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文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结构,基本适应了广播影视传媒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目前这些学科专业特色,这已被社会所公认。二是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这是基本特色之一。我校与传媒大学,专业设置基本一致,但是人才培养目标有研究型与应用型的区别,服务中央与服务地方的区别,人才培养模式也有相当区别,这是形成我校特色的重要要素。三是服务的领域地域。我们明确提出“植根浙江,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四是办学传统、理念精神特色。我校在3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优良传统和以“敬业、博学、求真、创新”为表述的浙江传媒学院精神。五是独特的校园文化。由于学校艺术类专业占了三分之二,学生中艺术人才济济,加上许多有艺术才能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以传媒艺术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多年来,礼仪文化、晚会文化、影视文化等一批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进一步繁荣了校园文化生活,推进了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表现出传媒特有的文化精神,为人才培养搭建了平台。
三、实施“三大战略”、实现“三大转型”新跨越
2006年第一次党代会上,学校党委提出了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推动学校的发展转型,以实现建设“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的建设目标。质量立校,夯实本科教育的内涵基础。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要务,是高校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兴校之源。学校升本以来始终坚持把教学质量视作学校的生命线,不断充实“质量立校”的内涵要求,着重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明确提出要聚心凝力抓教学,努力形成经费保教学、科研促教学、机关后勤服务教学的良好机制,把人力、财力、物力、精力、智力聚焦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人才强校,筑牢学校发展的智力高台。人才资源是学校发展第一资源,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学校坚持“内育外引、提高质量、科学管理、营造环境”的方针,积极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一是围绕学科专业建设“纳才引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二是着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锻炼队伍,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坚持采取“双送”培训制度,即来自于院校的教师送行业一线锻炼,提高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来自于行业一线的教师送院校培养,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三是根据多样化的需求统筹兼顾,打造多样化的人才团队。特色兴校,积聚优势独具的核心竞争力。在高校同质化竞争背景下,从人无我有到人有我优,特色化发展是形成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选之策。在特色兴校战略的实施上,学校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一是优化结构布局,构建独具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二是发挥联手行业,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行业教育特色。学校利用与传媒行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努力结合高校与传媒行业两种教学资源和教育环境,在人才培养中突出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适应性的行业教育特色,增强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自升本以来,学校面对“内涵升本”和“体制转型”两大挑战,准确定位,内涵发展,大力推进“质量立 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三大战略,在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上大胆创新,在办学层次、发展模式和学科建设上有效地实现了“三大转型”:从优质专科到合格本科的转型;由外延发展向内涵提升的转型;由广播电视行业痕迹明显的单科性学校向传媒特色鲜明的多科性院校的转型。与此同时,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校先后获的全国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省级平安校园、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特别是学校在2011年被推荐为全国文明单位并获得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试点单位的突破,这些都标志着我校的第三次创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宣传部 文/刘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