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传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传媒 > 新闻详情
联手行业、产学合作,探索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来源单位:       发布时间:2011-03-08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近年来传媒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仅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就有881个,播音主持专业点108个,动画专业点246个。但是由于普遍存在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传媒行业人才需求的严重错位,适应传媒行业数字化产业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却十分缺乏,直接导致令人尴尬的“两难现象”:学生就业难,行业选人难。
  浙江传媒学院有较长行业办学历史,在全国广电系统享有声誉,曾与同隶属于国家广电部的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并称为:“北有北广,南有浙广”。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高校,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如何应对传媒教育激烈竞争和人才培养错位的双重挑战?经过认真的调研,我们认为要立足于传媒行业急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这一个核心着力解决教学中的两大新问题——“如何构建实施适应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新模式?如何创建与提供适应新型传媒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与教学环境?”为此我们确立了“联手行业、产学合作、培养应用创新型传媒人才”新理念,2008年开始以新一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积极探索产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创建联手行业的三大机制构筑产学合作的六大平台,从而确保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一、通过广泛的行业调研,明确适应新时期传媒发展的人才培养基本规格


  进入新世纪以来,以数字化产业化发展为特征的传媒行业正面临着新旧媒体融合的全面转型,传统的偏重理论或偏重技能的单一型人才已难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为了明晰新时期传媒人才的基本规格和智能结构,校领导带队兵分几路对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长沙、河南等地的各类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了广泛细致的人才需求调研,发放各种问卷2000份。同时利用全国地市广电局长培训之际连续召开5个座谈会,倾听来自一线领导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还邀请了国内外数十家媒体和相关高校的领导学者召开“新挑战、新传媒、新人才”研讨会,共同研究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通过广泛的调研,我们认为目前传媒人才需求呈现这样几个趋势:人才需求从单一性人才向应用创新型人才发展,从传统媒介向新媒介发展,从信息传播向服务与经营管理发展,从普适型向个性化发展。从而明确适应传媒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与文化艺术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鲜明艺术个性的宽口径、实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实践产学一体化培养模式,构建具传媒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2008年下半年起着手全面修订全校28个本科专业、10个本科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在制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努力通过明确提出制定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所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框架,落实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全面构架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三大培养体系,完善实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渠道。以“两个课堂、三个层次、两类修习类别”架构了立体式培养方案布局,“两个课堂”是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三个层次”是指公共基础教学、学科教学和专业教学,“两类修习类别”是指必修和选修。
  通过三大培养体系的完善、优化和相互有机协调来科学利用高校和行业两种资源和环境,优化培养环节;通过推进学分制和主辅修制,为学生的自我设计、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个性发展保留开发空间。
我们还总结推广多年来联合传媒机构共同开展合作教育的试点经验,推出“未来主打星模式”、“中广班模式”和“名师高徒模式”等多样化、多途径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方案。
  1、“未来主打星”模式:我们和浙江广电集团联合进行播音与主持人专业“未来主打星”合作教育试点,在全省本科院校二年级学生中通过电视选拔和专业考试挑选一批潜质较好的学生进入我校学习,由学校和广电集团共同研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配备双导师,共同提供学习和锻炼平台,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这种复合型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在传媒艺术类专业中推广。
  2、“中广班”模式:我们和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合作培养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卓越人才,采用“1+2.5+0.5”模式,由学校完成第1年基础教育,择优组建“中广班”,由学校和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后2.5年的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教学和管理,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制,最后0.5年由中广协会负责学生实习并推荐就业。这种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在传媒工程、管理类专业推广。
  3、“名师高徒”模式: 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名师”和“高徒”在教学过程中的名人示范效应。所谓“名师”就是指担任相关专业客座教授的业界专家,如聘请敬一丹、白岩松、张纪中、冯小刚等一批业界专家和校内名师担任导师,成立诸如“王国臣工作室”等以导师命名的工作室30余个,在艺术创作中完成教学。所谓“高徒”就是指一大批活跃在各级各类媒体一线的我校相关专业知名毕业生,他们经常重返母校课堂,为学弟学妹现身说法。这种言传身教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在传媒各专业中推广。

三、联手行业、整合资源、构建产学合作教育的六大平台,从而形成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


  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关键点在于能否有效地整合学校和传媒行业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这一点必须改变传统的两张皮简单拼接的合作模式而代之以全方位合作、互推互助、共同研发的产学合作教育平台的构筑。为了确保产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建立了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联络机制、工作机制和共享机制等3大机制6大平台。
  师资共享平台:与行业合作,聘请100余位业内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同时输送教师以各种兼职身份服务行业,与媒体单位共建产学研合作机构,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初步实现学校与行业人才资源的共享。
基地合作平台: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同组建了“国家动画教学科研基地”、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共同组建了“全国媒介素养研究基地”,与浙江广播电视集团组建了“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成立“杭州创意产业园区”,与下沙管委会和区内14所高校联合组建“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实验电视台”。
  实践教学平台:在全国媒体发达地区和生源集中地区的100余家行业单位组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建立师资和其他教学条件共享机制。
  创新创作平台:联合湖南卫视成立“湘广学生创新基金”,推进学生创新活动。依托下沙高教园区实验电视台等媒体建立学生创作、创新成果转化的中介载体,与华数数字媒体和移动车载媒体对接,开设《浙传视窗》节目,同时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开设专栏《热土下沙》。
  产业孵化平台:在传媒大厦搭建产业孵化园区,成立了浙广传媒有限公司,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全方位的扶持;
  项目研发平台:鼓励扶持教师申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的横向项目课题和联合创作各类影视剧作品。几年来校内横向项目研究成果显著,项目经费占科研项目经费总量的34.3%。
  为了形成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在六大平台的建设中我们摸索出一条以协约化为主、项目化和产业一体化为辅的多种合作模式。协约化模式是以协约为纽带,着眼于合作双方固定的、长效的利益诉求,有利于实现双方资源互补,利益共享;项目化合作以项目为载体,着眼于项目的实施,属相对临时性合作模式;产业一体化模式通过产业组织的建立,实现双方深度合作,着眼于资产经营一体化,如学校入股杭州电视台少儿频道,就是尝试资产经营一体化的产学合作。

  行业特色高校原多为行业部属院校。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后,这类高校普遍存在与原行业沟通渠道和机制弱化、行业特色逐渐淡化等问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最突出的问题是培养目标设置空泛化和课程设置的同质化。我校这一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旨在立足行业需求培养人才,避免趋同化倾向,激活行业特色高校固有的优势,催生学校主动、行业联动、行业主管部门推动的产学合作教育管理与运行的新机制,从而形成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优势。(教务处)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