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传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传媒 > 新闻详情
大影育人 大视弘道——我校以“影视文化”彰显育人特色
来源单位:       发布时间:2012-09-24      

       在传媒行业蓬勃发展,传播技术不断创新,媒体融合趋势明显,文化建设方兴未艾的时代背景下,浙江传媒学院作为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不断强化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中央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及其他媒体输送了大批专业影视人才。优秀影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影视文化的哺育。多年来,我校依托影视专业,充分发挥影视文化“大影育人,大视弘道”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历史,融通中西文化,感受综合艺术,提升自身素养,以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培养高素质影视文化人才。

一、影视文化建设的目标与理念
  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枝,必深其根。培养优秀的影视人才,必先丰厚其文化底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大影视”理念已经成为影视专业创作和影视文化人才培养的普遍共识。它强调对真善美世界的不懈追求和人类现实命运的终极关怀,时刻体现时代进步和人文精神,寓教于乐,铸魂化人,润物无声。因此,大影视理念必然成为高校影视人才培养的核心要义。
  我校影视文化建设的目标和理念:大影育人,大视弘道。影视文化的核心就在于育人、弘道。我们旨在通过影视文化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发展和谐完美的人格。文以载道,化育无声。影视文化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鲜活、清新、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寻找生命的价值和方向,孕育超凡的特质和力量,真正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传媒人。
  理念决定目标,路径重在创新。我校紧紧围绕“大影育人,大视弘道”的理念,通过三大课堂的打造和联动,创新特色育人模式,培养优秀影视文化人才。即一是加强影视专业建设,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二是创新影视文化载体,丰富影视文化实践,发挥第二课堂的助推作用;三是构建社会服务平台,繁荣影视文化创作,发挥第三课堂的升华和辐射作用。从而营造“学术自由、治理民主、信息公开、求真务实、激励创新、大气和谐”的传媒特色校园文化氛围,培育大批敢于担当、敢于创新、敢于奋进的新世纪高素质影视人才。

  二、实施与做法
  (一)立足第一课堂,夯实影视文化专业基础,提升影视人才培养层次
  1.依托影视专业建设,明确影视文化育人方向
  专业建设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影视文化育人指明了方向。我校影视艺术类专业于1989年开始办学,目前拥有影视类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和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浙江省重点学科(A类)2个(广播电视艺术学和电影学);省级重点专业2个(广播电视编导和戏剧影视文学)。另设有影视表演、导演实验班等新专业。专业建设的合理布局为影视文化的繁荣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进一步提升了影视人才培养层次,一大批高素质的广播影视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又为影视文化建设和专业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和释道环境。
  当今活跃在荧屏的知名校友有——中央电视台的章伟秋 、颜倩、宋鹏飞;美国CBN的东方月;湖南电视台的知名制作人“选秀教母”龙丹妮,《欢乐大本营》的主持的李维嘉;浙江电视台的席文、许婷、小强、范大姐、龙薇薇、沈涛、伊一;北京光线传媒的常索尼;江苏电视台的李响等。活跃在影视文化领域的著名企业家,有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依芳,其经营的华策影视是首批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有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云, 南广影视公司创意策划并发行了百余(部)集优秀的国产影视作品,代理发布了近百小时的电视广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2.加强软硬件工程建设,丰富影视文化教学资源
  丰富的影视文化教学资源是影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硬件工程建设上,我校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端实验室:演播室照明实验室、影视摄影灯光实验室、摄像准备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影视录音综合实验室、非编实验室、电视编辑及导播示范实验室、HDV非编网络教学实验室、数字影视特技实验室等颇具特色的实验室和实训场所,拥有全国高校首部八频道高清电视转播车,承担过亚运会、残运会等100余场大型活动转播工作。演播大楼拥有华东最大的演播大厅,《我爱记歌词》、《中国梦想秀》《中国蓝》等大型节目均在我校拍摄完成,我校众多学生参与到节目的拍摄中,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3.加快产学研步伐,创新影视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2007年,学校“联手行业、产学合作,培养广播影视创新人才”项目被教育部批准成为首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形成了“未来主打星”模式、“中广班”、“名师高徒”模式等产学合作育人模式。
  “未来主打星”模式:2006年起,和浙江广电集团联合进行播音与主持专业合作教育试点,通过电视选拔和专业考试挑选一批潜质较好的学生来校学习,由学校和广电集团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配备双导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考核,定向就业。“中广班”模式:2005年起,与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合作培养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优秀人才,双方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并共同实施教学和管理,严格实行优胜劣汰制,由中广协会负责学生实习并推荐就业。“名师高徒”模式: 以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名师”和“高徒”在教学过程中的名人示范效应。所谓“名师”就是指担任相关专业客座教授的业界专家,如聘请敬一丹、白岩松、张纪中、冯小刚等一批业界专家和校内名师担任导师,成立诸如“王国臣工作室”等以导师命名的工作室30余个,在艺术创作中完成教学。所谓“高徒”就是指一大批活跃在各级各类媒体一线的我校相关专业知名毕业生,他们经常重返母校课堂,为学弟学妹现身说法。这种言传身教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在传媒各专业中推广。这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和行业的一致肯定,试点班学生一次性就业率100%,部分毕业生上岗不久,就成为业务骨干。该项目2009年获得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打造第二课堂,创新影视文化载体,丰富影视文化课外实践
  1.广播实验电视台。浙江传媒学院承办的下沙高教园区广播实验电视台是我国高校第一家覆盖整个高教园区14所高校并在杭州数字电视和移动电视中播出的的校园电视台。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的自办节目,与杭州移动公交电视合作,在杭州市两千多辆公交车上播出,还与杭州数字电视公司合作,开设了“浙传视窗”点播平台下沙广播电视台拍摄制作的《下沙资讯》栏目,在华数0频道黄金时段播出,积极推动了区域范围内的信息传播和文化建设。同时,作为学校宣传的窗口和实习实训的平台,目前广播电视台汇集了浙江传媒学院各个专业的优秀学生800多人,他们组成了一支充满朝气、充满创新意识的影视文化实践团队。他们凭借追求专业进步的热情和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力求成为记录社会进步、校园发展和青春脚步的忠实记录者,我校广播实验电视台为学生的成长搭建了成功的舞台。
  2.影视文化艺术节。一年一度的影视文化艺术节是我校重点打造的影视文化活动,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到2011年底我校已成功举办了9届影视文化艺术节,专场活动达291次,师生参与面、影响面逾12.3万人次,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而且从中发掘出大批学有专长的各类人才。是学生打造发挥创意、施展才华、体现思想、提高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表达情感的重要舞台。
  3.影视文化晚会。近年来,我校先后举办节日晚会、纪念晚会、迎新晚会、校庆晚会及其他专题晚会100多场次,晚会学生参与人数累计超过30多万人次,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杭州电视台、电台等数家媒体现场直播或转播,社会反响热烈,教育成效显著。在各类晚会中,从主持人到舞美设计、化妆、摄影、灯光、音响、现场切换、后期合成、制作、后期技术保证等环节,都由我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每场晚会既是一场生动的展示传媒学生朝气、才艺的盛会,更是一场学生知识技能的比拼,广大青年学生在影视文化的实践中成长,自身的修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其长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2005年以来,我校开展了“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活动。作为一项融入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的系统工程,八年来全校学生通过图书馆、校电视台等途径读书、看片,并进行书评和影评的写作,《浙江传媒学院报》开辟了“影视评论专栏”、“博览群书”等专栏,发表学生的影评和书评,并每年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发一期影视评论获奖作品的增刊。学校“先锋通讯社”的同学制作的“影视网”,上传1万多部影视作品,无需等待,即点即播, “影视网”日点击率最高时可达到2万多人次。校“书影协会”联合“影视网”特别推出“推荐百部电影”活动,展开全校性影评征文比赛,以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及综合素质,在校内营造了良好的爱电影看电影的氛围。“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活动,为培养学生良好影视素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底蕴和文化内涵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和平台。
  5.影视学生社团。我校现有影视类学生社团9个,其中,E代天骄话剧社、影视爱好者协会、B&G剧社、枕木话剧社等社团出了一批精品节目,如《雪落无声》在全省大学生戏剧大赛中荣获金奖。《当秋叶落下的时候》获浙江大学生DV大赛一等奖。同时,E代天骄话剧社和影视爱好者协会为浙江省省级优秀社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影视爱好者协会成立于1999年,该社团定期主办影视知识讲座、观评影片、学术交流创作、拍摄DV等作品。主要协会作品有《无题》(音乐类)获中国第二届数码媒体艺术大赛最佳音乐片奖,最佳摄影提名奖。《高贵的虚伪》(实验类)、《距离》(剧情类)获JVC Professional 专业DV大赛第二名。其中作品《漂流》飞赴波兰罗兹参加第十界国际影视院校学生作品展,这是我校自成立以来学生作品第一次入围国际性赛事。
  6.影视社会实践。近年来,学生影视佳作频出,很多作品被推送到全国各地参加评选,捧回了不少奖项,08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贠凌婧远赴云南滇西地区的7个城市,历时13天,全程6000多公里,采访搜集了大量远征军资料拍摄而成的红色纪实新闻短片《我的远征》获中国国际影像文化节一等奖、云南“酷拍”DV大赛年度酷拍作品、我校“我是大导演”最佳导演,还入围了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原创影片大赛。由我校师生自导自演的校园青春版话剧《雷锋》走进学校,走进军营,走进人心,受到多方好评。并在浙江教育科技频道播出。
  (三)拓展第三课堂,构建社会服务平台,繁荣影视文化创作
  1.协同合作,影视创作硕果累累
  2006年浙江传媒学院与南广影视联合拍摄的电视剧《五月槐花香》获第25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2007年第一部由我校师生独立完成的电视电影《明月前身》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本片并获第二十四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短片电视剧三等奖。2008年联合拍摄的电视剧《大工匠》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电视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27届“飞天奖”。2009年浙江传媒学院原创10集动画片《孝女曹娥》在央视热播。该片作为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曾获2008年度浙江省影视动画奖三等奖。该片监制、策划、编剧、音乐创作、配音、录音、剪辑、合成、视频输出等均由师生完成。2011年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和影视艺术学院拍摄了高清数字电影《盖世武生》荣获第五届浙江省电影“凤凰奖”优秀数字电影奖、优秀导演奖、优秀编剧奖三项大奖,创下该奖项单部作品获奖数历史之最,并入选纽约中国电影节展映。我院承担摄制的数字电影《长生殿》获得好评。
  2.加大步伐,社会服务平台层次提升
  2009年,我校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共建高校,行业服务基础更加扎实。2007年,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07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定为全国媒介素养研究基地。2009年,浙江省广电局在我校设立浙江广播影视培训中心。2009年,与华数集团签订了产学研全方位合作协议。2010年,被中影集团授予首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高校联合培养基地。在全国各地广电系统设立了百余个各类各级产学实践教学基地。
  2006年成立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电视台。在2009年底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考核中,园区的杭州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杭州浙广传媒有限公司获原创性电影、电视、动画作品奖,南广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总裁徐云获创意人才奖。2009年,我校正式被杭州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认定为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拓展区。2009年,我校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浙江文化建设示范点”。
  3.锐意创新,影视社会服务领域拓展
  过去我校的服务领域主要是广播电视,内容主要是节目创作,随着专业的拓展,服务领域和内容更加广阔。我校连续五年参与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组织工作,举办动漫产业发展高峰论坛。2008年举办中国电视50年暨浙江电视30年高峰论坛。2008年举办“媒介创新与文化场域嬗变”国际学术研讨会。2009年我校研发的“媒资管理系统”已在浙江广电集团、杭州文广集团等媒体转化为生产力。连续多年参与浙江卫视国际频道和杭州少儿频道的采编播译工作。

三、经验与体会
  (一)厚积薄发,注重引导培育,挖掘绵远流长的影视文化内涵。
  影视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挖掘、提炼、引导、培育而慢慢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长期建设、坚持不懈,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
  (二)育人为本,依托影视专业,凸显厚重传统的影视文化核心。
  影视文化必须结合办学目标,依托专业建设来开展,并成为专业教学的辅助手段和重要补充;必须注重内涵,宣扬正确的思想政治理念,培养道德素质高尚的人才,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
  (三)注重实践,整合影视资源,打造多元开放的影视文化氛围。
  影视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挖掘、提炼而慢慢形成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长期的建设、坚持不懈,精心设计,科学规划,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创新和完善。影视文化必须要引发学生广泛的兴趣和积极的参与性,用实践的力量来培养学生能力的发展。
  (四)服务社会,传承创新文化,践行尚艺崇德的影视文化使命。
  服务社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检验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效,为他们今后就业打好基础;更能让大学生筛选、创新和传播优秀文化,对社会文化起到积极地引领和辐射作用。(宣传部)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