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上午,由中国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主办的中国声乐教育高峰论坛在我校演播楼22楼会议室举行。来自中国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省音乐家协会等十多家单位的声乐界专家济济一堂,畅所欲言,共同把脉当前中国声乐教育的现状,并深入探讨新媒体时代下中国声乐教育的未来发展。论坛由我校音乐学院院长王保华教授主持。
我校党委书记奚建华教授在致辞中提出,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要立足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尤其要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声乐教育应如何适应时代发展,不断融入新元素、焕发新活力。
中国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闫拓时教授围绕声乐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将声乐教育与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历程相结合,要求从业人员要赋予声乐以历史责任感,要不断提升文化品格的层次。他表示,中国从五四运动开始进行文化创新,时至今日已经走过了95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声乐教育的创新从来没有停下它的脚步。如何立足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有根基的创新,成为现时期声乐教育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人文方面有所提升,技术方面才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提升。”他说道。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教授就“中国声乐教育的发展综述”话题作了讲述,并对声乐教育形态的变化作出分析。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主任马秋华教授对“民族声乐多样性的教学与实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四川音乐学院副院长孙洪斌教授则对“大众传媒视野下的声乐演唱课堂教学”问题重点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结合当今新媒体的发展形势,指出声乐教育在此环境下“喜忧参半”的现状,并提出要“充分利用大众媒体的快速传播功能,规避大众媒体中的快餐音乐弊端,并充分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链条转动起来”。
主题发言结束后,会议进入论坛交流环节。浙江师范大学校长郭克俭、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郭义江当先发言,分别就“浙江省声乐教育的发展”与“声乐教育与思想文化的关系”两个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通过本次论坛的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在许多声乐教育问题上达成共识,这对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需要的中国声乐人才将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