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传媒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传媒 > 新闻详情
变化的是媒体,不变的是青春——敬一丹携新书来校开讲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7-05-26      

  5月23日下午三点,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承办的讲座“变化的媒体,不变的青春”在下沙校区行政楼报告厅举行。敬一丹携新书《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与四位大学同窗一起,回顾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此次讲座共邀请了5位主讲人,他们分别为:中国电视家协会、主持人委员会主任,原《焦点访谈》、《感动中国》栏目主持人,浙江传媒学院客座教授敬一丹;原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编辑,浙江广播电视学会副会长董传亮;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负责人王福生教授;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国家级特色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项目负责人金重建教授;浙江传媒学院专家委员会会员、学校教学督导韩菊教授。

  校党委副书记汤兆武对敬一丹一行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在如今这样一个媒体变革的时代,每一位浙传学子都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神圣职责与光荣使命,同时希望同学们能从五位前辈的青春励志故事中汲取营养、书写出属于自己青春的精彩篇章。

  《我 末代工农兵学员》是敬一丹等经历过上山下乡的匆匆岁月的一代人的青春回忆,更是这批“50后”作为末代工农兵学员的大学经历。作为在中国巨大的时代变迁中长大的一代人,他们不仅赶上了“文化大革命”,赶上了“上山下乡”,赶上了“推荐上大学”,而且还赶上了改革开放。时代赋予了他们特殊的青春,他们41年来的青春浪漫和艰难跋涉,都在书中留下了印记。

  现场的敬一丹,穿件素色连衣裙,搭配长款项链。她这样理解“末代”:“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才意识到,76级与77级的区别,不是届的区别,而是代的区别。就是这样巧,我们入学、毕业都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向后看,末代工农兵学员与往届工农兵学员不同;向前看,与77级、78级更不同。‘末代’这个词,有着多层次的味道,它带着特殊年代的旧痕迹,也有新时代的些微征兆;‘末代’,意味着一种终结,也留下了回味。”

  “我在书里还写了几碗面的故事。那时候我特别喜欢吃面条,但我们大学食堂从来不卖面条,只有病号饭可以吃到,我就经常想怎么能生病。”敬一丹笑着解释,后来真病了,就弱弱地跟大夫说能不能开一个病号饭的条,大夫真就开了小纸条,“我拿着纸条开始期待,在食堂小窗口想象这碗面什么样:炸酱面还是热干面?放西红柿还是菠菜?”最后面条来了,饭盆里就是“糊状”的。敬一丹说,没有葱花也没有菠菜,“也不知道煮了多久,我真有点委屈,就站在那儿把一碗面吞了”。

 

  “敬一丹几十年和自己‘过不去’,才走到了今天。”董传亮在回忆大学的敬一丹时,特别感慨,他认为,在年轻的时候像敬一丹一样跟自己“过不去”,才能在自己理想的道路上,走的更远。王福生聊到他所朗诵的诗文,在微信朋友圈里传播的时候,他全面体会到了分享的愉悦。通过传播,可以让更多的人去阅读经典,通过阅读,可以让人更加深刻的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在座同学表示,台上的五位老师都非常幽默,但又非常有力量,尤其是听他们讲起以前的故事时,你觉得好笑的同时,也会体会到这背后的辛酸。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生活,说句老土的话,如今平静的学习环境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它。

  讲座结束后,敬一丹等五位主讲人为同学们签字留念。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