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由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中心主办、全媒体中心记者团承办的第三届浙江省高校校园媒体高峰论坛在我校举办。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30所高校近130名校园记者齐聚浙江传媒学院,共同热议校园媒体融合发展。大学生们围绕“多元传播时代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主题,以媒体人的视野就加强合作交流、传播主流声音、培养具有全媒体意识的校园记者等发表看法,为与会人员打造了一场精神盛宴。
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媒体中心副主任李远煦对各高校校园媒体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她指出,浙江传媒学院全媒体中心经一年的快速发展后取得显著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瓶颈与困难,希望本次高峰论坛能成为思想交流碰撞的大平台,各高校代表能有所收获。
会上,浙江传媒学院文化创意学院传播学博士洪长晖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论媒体的相关思想提出媒介融合的思路:要充分意识到新兴媒体的巨大作用;要利用新型主流媒体、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要用互联网思维来融合新旧媒体。他认为,媒介融合要结合纽约时报公司成功案例,通过创立负责受众拓展的管理职位、创立数据分析团队、创建战略分析团队、强化跨部门合作、优先聘用全媒体人才等方式进一步发展。
有十年记者工作经验,曾参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北京奥运、嫦娥卫星发射等报道的今日头条浙江分公司副总李敏就新媒体如何进一步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要打破原先的传统媒体运营思维、以用户为中心,尝试新媒体运营方式、以用户为基础做平台,才有机会真正实现媒体融合发展。他还向高校媒体记者提出要具有职业精神、平等视角、人文关怀、法律知识政治立场、突破意识、复合技能、多面风格等记者专业素养。
浙江大学雷思涵通过“求是潮”微信公众号融合发展的实践提出,高校校园媒体要注重内容为王,各媒体要紧密合作,提供最前沿、最有深度的信息,更要注重以人为本发展新媒体。在更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回顾历史和文化血脉。
浙江理工大学黄雅馨认为,校园媒体要创新焦点事件以及任务追踪、打破套路式采访;要多平台合作,打造校媒品牌影响力;要关注受众需求而不一味迎合;要培养人才方式从“专长”到“全才”转变。
浙江师范大学张晨怡提出,要培养有全媒体意识的校园记者,要注重内容共用、优势互补,要有创新求变的意识。她也就多元传播时代下的媒体发展困惑提出思考:推送内容应否“唯快不破”?传统媒体如何在式微中挣扎?媒体如何培养用户?
中国美术学院郑琇芸提出校园媒体融合应从多角度出发。传播者应加强校媒内、外多部门交流,实现资源整合、功能优化;应根据受众本身注重内容特色化,加强与读者的互动;学校应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
浙江农林大学陈帆根据本校学生通讯社这一全媒体机构的整合发展提出她的观点,她认为,校园媒体要注重资源共享,能统筹协调多部门;要根据自身取长补短,整合传播途径;要积极培育一专多能型记者。
宁波工程学院林敬杰提出当下校园媒体融合中存在的困难,包括媒体属性和新闻规律被弱化、缺乏资源整合和统筹管理等问题。他也提出探索性解决路径:要更新思维,探索融合媒体的表达形式;要加强专业培养,依托学校传媒产业;要整合资源,开展集约型新闻生产等。
浙江传媒学院曹易伦做主题演讲。他表示,各高校校园媒体人才资源冗杂、专业性不强,缺少必要沟通交流。资源要实现有效整合,要通过人才资源整合、稿件资源整合。而针对融合后传播渠道的变化,对内要实行终端融合,成立联动平台;对外要加强与社会媒体合作,实行“以外带内”合作。在舆论环境的喧哗背后,校园媒体的舆论导向要实行向上的监督与向下的疏导,要继续沿着深度、负责、理性的方向前进。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志向,坚持正确工作取向,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广大新闻记者的四点希望,在近130名高校校园记者的宣誓中得到进一步诠释。
在本届高峰论坛中,各媒体代表就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畅所欲言,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也将在后续交流中继续学习其他高校媒体发展道路。通过研讨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了浙江省各高校媒体间的交流,也促进了后续的各高校更好合作。
会后,我校安排分论坛与各媒体代表们就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发展作进一步学习交流。各代表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参观了我校媒体融合云平台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