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长廊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片长廊 > 图片长廊 > 新闻详情
2017传媒类学术期刊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7-12-26      

  12月23日,2017传媒类学术期刊发展高峰论坛在我校举行。此次论坛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学报编辑部、科研与创作管理处、互联网与新媒体研究院、浙江省媒体传播优化协同创新中心共同承办。论坛由我校副校长、《浙江传媒学院学报》主编詹成大主持。

  校党委书记杨立平在致辞中指出,此次论坛邀请到各位专家,为我校学报的发展出谋划策、谋划未来,是学报的大事,也是学校发展的幸事,更是对全国传媒学术期刊平台建设有历史意义的要事。传媒类期刊是党的文化宣传思想、马克思新闻舆论观、传媒事业及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研究与宣传阵地,承担着特殊而重要政治责任与使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搭建交流平台,服务学术研究,引发政产学研各界的关注,迸发思想的火花。学报是学校的学术高地,是科研的重地,同时也是开放发展的窗口。希望与会专家学者为学报的发展多出谋划策,为学报的栏目建设论文组稿多贡献力量。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执行主编曾静平向与会领导及嘉宾介绍学报,并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论坛向各界专家教授学习。他认为,要发展学报首先要做到传媒与科学的结合,并计划在明年的高端连线栏目中,请院士专家们对科学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科学与传媒、科学与产业、科学与管理等各方面进行解读。要思考如何将传播与艺术、传播与科技、传播与文化更好的结合,并将其落到实处。

  主题发言环节,专家们围绕“媒体融合时代的传媒类学术期刊的转型与创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工程院院士廖湘科就学报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他指出,学报要严把意识形态关,讲政治,注重宣传党的重要思想的文章,尤其是对习总书记新时代理念的宣传。其次是要制定一系列的指标,如增加文章数量、增强文章的把关力度等。传媒类学术期刊要想提升影响力,不能只局限于纸质媒体,还需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对外传播。

  复旦大学资深教授童兵在发言中提到,浙传学报要更好地发展需做到“吃透两头”。还要主动联系作者,建立作者数据库,并做到定期布置任务、主动约稿、定期开会等。

  浙江大学资深教授邵培仁与大家分享了其对学报今后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刊物要有特色,办刊人员要给自己重新定位,从选稿到编辑的流程要有仪式感。他建议,学报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强调创新性和学术性,培养有潜力的作者,不仅要有眼光,还要有胆量和勇气。

  武汉大学教授石义彬认为,浙江传媒学院的刊物一定要有浙传学子的特色,还要有时代发展的特色。办刊需要思想传承,创新引领,刊物的封面、内容也要大气。学报还需要创新管理机制,把学报打造成为一个培养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创新平台,甚至可以打造成为品牌,发挥其品牌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认为,学报应更多地去发现有创新思维的作者,要注重固定栏目和特色栏目相结合,栏目设计要体现传媒特点,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资深教授周星从戏剧影视学的角度讲述学报具有包容性的特点。

  论坛气氛十分热烈。专家们的真知灼见,为我校学报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为新时代传媒类学术期刊的创新转型梳理了思路,也从学术思辨的视角提出了传播与科技如何融合、传播与艺术如何互动、凸显时代特色与形成刊物风格如何联袂、学术与功利的矛盾可否消弭等新颖而深刻的话题。


  当晚,论坛举行专题研讨暨画舫笔会,与会专家们与学报编辑部的冯溪屏、赵晓兰、詹小路、华晓红、高辛凡等共话学报发展大计。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丁俊杰、《现代传播》责任编辑潘可武、人民日报《学术前沿》编辑部主任郑韶武、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浙江大学中国海洋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杰、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孙江、中山大学教授陈林侠、河南理工大学教授郜书锴、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骆正林、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刘斌、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程思琪、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徐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助理郑湘明、北京邮电大学电信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炜炜,以及浙江传媒学院校内专家陈少波、朱旭光、杨向荣、黄洁、韩程、崔波、李新祥、潘详辉、洪长晖、宋红岩、邢千里、尹力、黄小捷等分别介绍了各自的学术研究心得,畅谈了传媒学科发展新态势,提出了学报在今后可以开辟的诸多有份量、有价值的热点栏目和选题,并纷纷表示将全力支持《浙江传媒学院学报》的创新变革。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