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生活

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服务 > 传媒生活 > 新闻详情
这么多春节美食,哪一个是你的独家记忆?
——春节主食大盘点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2-14      

一年忙碌的工作、学习之后,在外漂泊的人们又能够聚到一起欢度新年了。在地大物博的中国,人们将身边的食材应用到极致,创造出一道又一道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而每一种节日美食也被赋予着特殊的意义。

饺子,是北方人春节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被赋予着团圆、美满、和谐的内涵。饺子形如元宝,吃下饺子便是“招财进宝”。饺子有馅,人们便把各种吉祥、喜庆的东西放进陷里,以寄托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关于饺子的起源有许多种说法,但不管饺子本身有什么样的历史故事,那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妈妈擀皮,爸爸包馅,孩子在一旁向爷爷奶奶讲述一年中的趣事时的那份温馨。饺子给了家人们聊天的契机,让人们享受着共同制作美食所带来的乐趣,而不是一直低头摆弄着手机。

作为一个山东济南人,我们家年夜饭的餐桌上,除了饺子外必不可少的则是由炸藕盒、炸肉、炸地瓜等构成的一大盘炸货。这些炸货往往是在年二十九就已经炸好,等到除夕夜只需稍一加热便可上桌。不断用气味吸引着小孩子的炸肉,香甜软糯的地瓜,还有脆生生的藕夹着香喷喷的肉的藕合,无不代表着我对于家,对于新年的记忆。家里的藕盒或许没有超市里、饭店里售卖的藕盒那样完美,但那大小不一的个头,不小心炸糊了的边,肉馅里不小心放多了的盐,都是独属于自己的,难以忘怀的,家的味道。

家住胶东的小王说,最能代表他对于新年记忆的美食,莫;过于当地最出名的年糕(也称“花饽饽”)了。花饽饽源于民间,植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据考证,“饽饽”一词源于明朝,清代宫廷御膳房专门设有饽饽局,后来民间又在饽饽上插上大红枣儿,成为胶东特产。在胶东地区,不论逢年过节还是婚丧嫁娶,亦或是寿宴、祭祀,胶东花饽饽都是必不可少的。

与北方人口中的年糕不同,南方人记忆中的年糕大多是糯米制成,相传春秋战国时,吴王夫差建都苏州,终日沉湎酒色,大将伍子胥预感必有后患。故伍子胥在兴建苏州城墙时,以糯米制砖,埋于地下。当吴王赐剑逼其自刎前,他吩咐亲人:“吾死后,如遇饥荒,可在城下掘地三尺觅食。”伍子胥死后,吴越战火四起,城内断粮,此时又值新年来临,乡亲们想起伍子胥生前嘱咐,争而掘地三尺,果得糯米砖充饥,从那以后,苏州百姓为纪念伍子胥,每逢过年,都以米粉做成形似砖头的年糕,渐渐地,过年做年糕,吃年糕相沿成习,风行各地。年糕,又叫做“年年糕”,与“年年高”同音,寓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一年比一年有所提高。这样美好的寓意更增加了人们对于年糕的喜爱。

“如果要说一个过年一定要吃的食物,那一定是汤圆啦”身为福建人的郑同学说,“每年过年我们家都会自己做汤圆”。作为春节美食的代表之一,汤圆自然也少不了“团团圆圆”这样的美好寓意。

其实“吃什么?”“怎么吃?”这些问题远远没有“在哪吃?”“和谁吃?”来的重要。中国人向来重视家庭,讲究“家和万事兴”,而除旧迎新之际,阖家团圆,全家人一起做饭、吃饭,并在过程中说说话、叙叙情,一起看看春晚,在事物的香气中期待着新年钟声的敲响,这才是节日美食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