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辩论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见长枪短炮,但处处明刀暗箭。胜败乃兵家常事,辩论赛也正是如此。就在记者采访之前,香港大学辩论队在此次捭阖辩论国际挑战赛·群英赛的16进8比赛中,遗憾落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至此,他们北上江南的辩论之旅告一段落。这场比赛,王湃鑫坐在场下,没有出战。

在本届捭阖辩论赛,香港大学华语辩论队出战的赛事中,王湃鑫单凭一次亮相就赢得了许多观众的欣赏。与赛场上锋芒外露、能言善辩的形象不同,场下的王湃鑫身穿一件印有港大名称的灰色短袖T恤衫,干净的气质与青色的江南烟雨天温柔相融。虽然目前他只是一个大二的学生,也没有较多的参赛经验,但他在高中就已经获得过全国学术辩论赛的冠军,同时在本届捭阖辩论赛的港澳赛区中收获了全程最佳辩手的荣誉。面对此次遗憾落幕的辩论之旅,他坦然承认他们的准备并不充分,状态也没有达到最好。“其实这段时间已经是我们学校的期末考试复习周了,课业比较紧张,我们相当于旷了最后一周的课来打比赛。当然还有状态的因素存在,这场比赛对方的立论我们之前想到过,但是我们可能没有达到一个更好的状态,所以在发挥上存在问题。”
虽然比赛失利,但是于王湃鑫而言,单场比赛的失败并不能判断出一支队伍真正的实力,关键还是要看队伍的整体表现和比赛的综合情况。以新加坡国立大学辩论队为首,中山大学辩论队、武汉大学辩论队等一众综合能力突出的优秀队伍活跃在近几年的国际华语辩论赛场上。他认为,优秀的队伍很多,但强队是很难被定义的。“我没有把港大华语辩论队放在目前华语辩论前十的队伍里,但是我认知中的前十名队伍中有个别队伍是败给我们过的,所以仅看个别的几场比赛并不能说明这个队伍的水平。”王湃鑫说,“当然一个队伍的发展也依靠辩手的能力,拿港大举例子,前几年队伍的成绩走向过一个小高潮,虽然现在有些回落,但如果未来还有能力更出众、更热爱辩论的辩手出现,我相信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事实上,港大华语辩论队的队员更替速度比较快,这也是他们一直都是一支年轻队伍的原因。同时由于内陆学生的人口基数少,加上繁忙课业的限制,最终经过招新和新生赛进入部门的近几年平均仅有16人。“我们不止在人数上是有劣势的,而且还缺乏大陆学校的培训和选拔体系,比如我所知道的学校校队就是在院队的培训和比赛之后选拔出来的。”王湃鑫说。
虽然没有系统性的训练,但是港大的内陆学生考入大学需要通过高考和面试的流程,而面试时学校所出的问题一般都在考察思辨能力,因此,港大的大陆学生基本上都拥有批判性思维以及理性、客观看问题的态度。学校的入学门槛高,学生的能力自然水涨船高,一个风气自由的校园赋予了学生自在的讨论氛围,港大华语辩论队正是在不停地摸索与努力中逐渐成长。

在辩论的赛场,努力和天赋是常常被谈论的话题。辩论的努力在于对辩题充足的准备以及对于辩论技巧的不断学习,而辩论的天赋体现在开雾睹天的能力以及批判性的思维逻辑。正如港大辩论队努力前行的现状,王湃鑫认为,单单只强调天赋的辩论相当于卖弄口才。“如果一个辩手想要成为明星辩手,天赋与努力两者缺一不可。虽然只强调天赋的辩论相当于在说空话,但是不可否认,天赋会在赛场上给人灵光一现。”
在王湃鑫的身上,天赋与努力得到了生动地体现。基于从小就喜欢看社科类书籍以及对法律的浓厚兴趣,王湃鑫高考时坚定了非法学不考的想法。“因为我以前接触比较多的就是英美的普通法系,而香港大学所学习的法律和香港所使用的法律正属于普通法系,所以当时我选择了港大放弃了内陆的法学院。”谈到他的辩论能力在过去是如何培养的,他说,“一方面在于我看得社科类书籍较多,自己会去钻研,另一方面在于我经常与我的父亲在一些时政问题上进行辩论,可能在和他的辩论中,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我的辩论能力。”
捭阖辩论赛以“展现青年风采,培养公民精神”为特色,聚焦时事,关注生活。从此次初赛与复赛的三个辩题中就不难看出捭阖辩论赛的政策性辩题倾向。它所提倡的“公民精神”,是希望为社会提供一种价值向导。而想要社会发生变化,就要有第一人。即使一场辩论赛的受众可能只是选手以及热爱辩论的观众,王湃鑫仍然认为,“捭阖”的态度是正确的,就算是影响寥寥,也不能忽视这份影响的存在。
及至今日,在中国仍旧能看到社会缺乏思辨思维的例子。微博、知乎、豆瓣等平台上,总能看到人们不讲逻辑与道理的骂战。王湃鑫说,如果将辩论中的批判性思维代入生活,可能网络上就会少一些骂战和恶意的评论。2014年爱奇艺打造的以辩论赛形式探讨社会话题的网络综艺《奇葩说》一经播出便产生了现象级的影响。截止《奇葩说》节目第三季,数据显示其播放量超过了16亿,这是任何专业性辩论赛都叹为观止的数字。“《奇葩说》节目让辩论界产生了激烈的讨论,有的辩手认为它破坏了辩论的专业性,也有的人认为它使辩论走向了大众,对于培养公民思辨思维有重要作用。”王湃鑫说,“《奇葩说》的节目形式,是让一群人共同来探讨一个社会话题,而不是让一个人给予一个问题定义,让社会去接受这个定义。我认为这种讨论在目前的中国社会非常缺少。”该节目虽然带有娱乐性,但不可否认,它对于大众思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你不能将看《奇葩说》的效果与看经典名著的效果相比,它们是没有可比性的。如果一档节目对这个时代是有益处的,那么它的存在就是合理的。”王湃鑫直言,虽然他认同《奇葩说》的影响力,但他并不会有太大的意愿去看,因为他认同知名作家许知远对这档节目的看法——《奇葩说》探讨的很多问题背后的核心议题与价值,千百年前的哲人早已给出了论证与答案。心中已有答案,便不需再看。
王湃鑫不仅是个理性思维的倡导者,同时,他在生活中也是个理性思维的践行者。“我在专业上、辩论赛场上是一个不会带有一丝感性的人,甚至有人看过我的论文后认为我是一个理智到冷血的人。其实,我非常认同把辩论场上的思维逻辑代入到对于社会时事、热点等话题的探讨上。但是在其他方面,比如爱情、友情或是生活的琐碎,我并不认为这种冷静到极致的思维逻辑是必要的,甚至我觉得辩论场上的这种说服在感情中是非常可怕的存在。”
跳出冷静的辩场框架之外是他色彩斑斓的街舞世界,看似矛盾的两个世界在他看来不过一句“爱好”而已。街舞对他来说是有温度的,仅仅只是说起街舞,他的脸上就充满了笑意。宣扬打破规则的街舞、嘻哈和遵循规则的法律、辩论,这两者在他看来非但不是相抗衡的,而是可以相平衡的。“嘻哈批判的是社会的黑暗与无法改变的束缚状态,辩论的规则是想要把需要讨论的话题越辩越明,这样看来,遵循规则其实也就是在打破规则,而打破规则也相同于遵循规则。”

“辩论开始,权威终止。”这是王湃鑫非常欣赏的一句话。辩论重在讨论,重在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的发展。在当今中国社会,我们不可否认说教与教化的存在,如何让批判性思维在中国纵横深入,仍是相关部门需要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