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下午,在桐乡市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朱红录制完两家电视台的采访后,面对本报记者的采访,朱红侃侃而谈,谈桐乡市的自身特色,谈我校落户桐乡的历程桐乡,也谈桐乡市政府与我校新校区的种种联系以及今后将开展的合作。
如何看桐乡校区
桐乡隶属嘉兴市,地处沪、杭、苏、宁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 文化之邦'的美誉。其经济实力位列全国百强县(市)第26位,沪杭高速公路、京杭大运河等水陆交通要道横贯全境,同时,正式投入使用的铜像高铁站,每天对开停靠高铁列车达42对,由杭州站到桐乡站只需15分钟。那么,这样一座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为什么对浙江传媒学院情有独钟呢?
副市长朱红直言不讳地强调看中的是“文化创意”。观察桐乡校区的学院设置(文化创意学院、文学院、管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和音乐学院)不难发现,桐乡校区的发展瞄准的是创意与设计,这与素有“羊毛衫之都”、“中国最大的皮草集散中心”等之称的桐乡市有着天然的联系。
其实,桐乡的文化底蕴深厚,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古镇(乌镇)文化等交相辉映,茅盾、丰子恺、徐肖冰等一代代文化名人也诞生在这里。尽管如此,“桐乡仍缺乏一条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将服装原料、设计制作、经营管理等有机连接起来。”朱红感叹到。“我们想到了引进大学,一所大学形成的辐射效应比开发几十块地、修建几十套楼要大得多,我们考虑到的是地方的长远发展。”
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的建成,“不仅会催生艺术培训、广播影视、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动漫产业、文化经纪等文化创意类的新兴产业,有力推动桐乡市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和毛衫、皮革服装等传统优势工业的转型升级,而且将极大地提升桐乡市的城市品位,进一步增强桐乡的对外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嘉兴日报》如是分析。
新校区如何落户桐乡
位于梧桐街道庆北西区(文教区)桐乡校区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其中图书馆是一座五层高的圆柱形四角建筑,银色金属光泽的外墙看起来颇有现代感。从自习室向窗外望,则是一潭清澈的人工湖,值得一提的是,湖水还连通了外河。教学楼则是由一条廊架联结起来的四合院式建筑,每个学院各有一座,建造的时候还根据各个学院的特色修建,别具一格。
回忆起浙江传媒学院落户桐乡的历程,朱红感慨万千:“大概是在08年年底,传媒学院领导同英国考文垂大学师生一起来乌镇参观,桐乡市副市长费玉林得知到浙江传媒学院有意向外扩建,我们几个市长讨论后一致认为这是一个助推及保持桐乡长远发展的难得的机会。” “当时,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李军正好读完博士,他与我们市长朱海平以及我都是平湖人,谈得也很投缘。”
在一拍即合之后,09年1月,双方开始对外宣布由桐乡市市政府投建、浙江传媒学院自主办学的决定,同年9月,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建设得到省政府审批。10年10月1日,通过仔细的设计规划、招标投标后,20多个大型施工团队开始同时对梧桐街道庆北西区的近500亩土地进行施工建设,建筑面积达15万平方米。经过一年多的修建,今年8月初,包括学生公寓、绿化带在内的整个校区正式竣工。
“现在想起当时申请审批的过程真的是一波三折,招标企业建设校区也经过了反复考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承担建设的都是比较大型的、一流的施工团队。”在百度搜索引擎上键入“浙江传媒”、“桐乡”、“招标”三个关键词后,有超过百万条搜索结果足以见到参与招标投标的企业之多、政府对新校区建设的重视程度之高。
尽管桐乡所在的嘉兴市之前已经引进了多所大学,但是,桐乡市则是以县级市的姿态在浙江省分到了高等教育布局计划的一杯羹。朱红指了指会议厅窗外的一片空表示,这片紧邻生活区的空地是专门为传媒学院提供的后续建设备用土地,用于教师公寓及国际交流生公寓等建设。
今后与桐乡校区的联系
谈到桐乡校区的办学,朱红副市长很自豪地说:“桐乡市政府负责的是校区、周边公共设施投资建设以及提供相应的安全保障等,不干涉传媒学院的教学和管理。”
事实上,在浙江传媒学院与桐乡市政府提交至省政府的报告中就已明确指出:“建设的桐乡校区与浙江传媒学院下沙校区一样,系省属公办性质,办学经费纳入省级财政预算。 ”
朱红还介绍,新建的21层高的桐乡广电大楼还专门开辟了几层楼供传媒学院的学子进行实验操作,提供给他们实践的机会发展自我才能。同时,还在濮院环贸中心的320创意广场建立起了浙江传媒学院与英国考文垂大学合作实验基地,为传媒学院的国际化办学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便利。
后记
在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们几乎对桐乡的历史概况、特色产业链、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有了比较细致的了解。朱红为人和蔼、健谈,尽管不是桐乡本地人,她对桐乡的方方面面却了如指掌。当得知我们校报、校网即将融合并组建“先锋通讯社”后,她送出了自己的祝福。(文/薛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