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因为2007年选择了大学学习的专业是摄影,大学四年,王子诚身上太多的故事与摄影有关了。
摄影是学习:“一年用完了相机的十万次快门。”
大一的时候,“我在浙江传媒学院先锋网当图片记者,当时网站只有我一个图记,一年用完了相机的十万次快门。”他揣着他学习摄影的第一套相机走进了记者团,负责新闻网所有的图片拍摄,足迹遍布了校园的每幢楼,每个会议厅,“那套机子被我折腾得不成样子,但是,我发现我的摄影水平进步了。”因为扎实的摄影专业技术,在大一暑假由胡晓阳老师推荐下,去了《青年时报》实习,每一天,他几乎都是半夜才下班,但是,他说:“当时的专业水平,实习只是学习,技术上并没有达到报社图片记者的要求。”
摄影是工作:“背出校园里每个地方每个领导拍摄的注意事项。”
大二的他是浙江传媒校园先锋网的首席摄影记者,开始挖掘了一些新人才来发展记者团的图片部,“我几乎能背出校园里每幢楼每间房每个领导拍摄的注意事项。”后来,他和金轲还为图片部的新成员做过类似的培训。大二这一学年,他是《青年时报》的一名实习摄影记者。“当时,摄影之于我是工作。”边工作边实践的王子诚,发现了自己对摄影专业的热爱,以及在专业知识上的缺乏,他利用课余时间,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图书馆摄影类的书我按编号看完了。”

摄影是娱乐:“足迹遍布全国,边走边拍。”
2010年,大三的他成为了《青年时报》通讯员,在学校他是光影协会副会长,然而,摄影之于王子诚,主要的意义却成了“娱乐”。那一年,他去了很多地方,除了新疆、黑龙江、海南岛没有涉足,算是足迹遍布全国了。他曾今在搜狐的博客中有个中国地图的插件,每到一个地方,他就把那块地方填上色,“看到地图上满满的色彩,博客中各个城市的照片,很满足。”他很享受得说,“我喜欢徒步旅行,没什么计划,看到有意思的人就上去和他聊天,天色晚了,就在那附近住下。”
时光匆匆,大三的暑假,他的投了份简历到《中国青年报》,他全国摄影比赛上的获奖经历以及实习实践经历,让他有了在《中青报》实习的机会,“大师云集的地方,在报社的图片部,有荷赛的评委,有荷赛的获奖者,有国内外名校的特聘教授等,”他描述着《中青报》的实习环境,“或许不是最好的地方最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地方才是最好的。”那些大师会用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知识去分析一个现象,拍到最值得拍摄的照片。实习结束,他又回到了《青年时报》,学过雅思,想过出国,但最后他选择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继续工作,“20——30岁是人最宝贵的年华,我不希望用1/10来学习一门语言,我觉得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有些事情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去做。”他说得很决绝。
摄影是生活:“生活中会时刻需要相机,时而因为工作,时而因为娱乐。”
“我们主任给我很多支持。”2011年大四的实习期,在报社上班的时间并不固定,或许路人常常会看到那个抱着相机闲逛在西湖边的王子诚,“像是在放空,但其实也是工作。”他在报社总是很晚下班,几个月的时间,他已经完成了三个大版的图片专题。大四以来的这些日子,他几乎每天自己做饭洗衣服,挺早起床,有时还会市区的北高峰早锻炼,“我对奢侈品的理解:我每天早上的闹铃都是日本打来的电话。”那是他远在日本留学的女朋友打给他的“闹铃”电话。摄影是生活,有时为了工作,有时为了学习,有时为了娱乐,生活亦像摄影,随缘而知足。 (文/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