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二的摄影系分班时,王晟彬选择了摄像,但是摄影和摄像两者之于他的意义,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因为摄像专业,他顺利进入了高清转播车团队,亲临亚运会现场,如愿进入了浙江广播电视制作中心,摄像是工作,“能够表达自己,又能接触不同的人。”而摄影,记录生活,“用拍摄的手法去表达自己的心理情感。摄影更个人吧,应该静下心来,一个人认真的去感受,找到你所在的空间的创作灵感。”
他在取景器后,时而记录下动态,时而捕捉瞬间。他现在的生活状态很像“萧然山民”——他的网名,他说,取这个名字是因为他是萧山人,萧山之地得名于萧然山,然而,一席采访后,“萧然”二字在他身上给人很深的印象,总是一副谦逊而随和的样子,谈及现在的生活,他如是描述:早上7点,从萧山家中出发去台里上班,搭顺风车的日子特别开心,因为总是能比上班时间早一个多小时,这时候,他可以拿着相机,到西湖边散步,累了,便在断桥上坐坐。日子过得很是从容,少了都市生活青年生活的压力感,少了许多毕业生的彷徨与紧迫。如他所说:“流水不争先。”有条不紊,不紧不慢。

“他总是很忙碌。”他的同学总是这样表述他的大学生活,而他却会很不好意思地说:“也还好,没有,没有吧。”从他的博客中不难发现,他的身影总是出现在各大型活动的直播现场、讲座现场、剧组等等。大二的他选择了摄像,“很现实,因为考虑到就业吧。”于是,他渐渐辞去了在校网的图片记者的工作,留在了校电视台,当时他在《热土下沙》栏目(现在的《活力新城——下沙》),着是他实践摄像的平台;后来,我校拥有了全国高校唯一的高清转播车,他的踏实、努力,以及过硬的技术,他顺利进入了这个团队,并随着团队赶赴亚运会现场做现场直播。
亚运会结束后,他和班上的所有同学一样开始找工作,向一些电视台投了简历,萧山电视台、浙江广电集团、黑龙江电视台等,当然浙江广电集团是他的心中最好的选择,但是竞争很激烈,“那天,我和同学在校门口的豆浆大王吃饭,挂掉了一个陌生电话。”回忆这段时光是,他有了些不淡定,“这个号码就是浙广集团通知我们去面试的电话。”幸运的是,在事后,他主动回了电话。“要不然,我就错过了机会,几乎给自己关上了一扇门。”难得冒失的他,回想这个经历依然觉得后怕。
谈到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他说:“学会了包容吧,提高了我为人处世的能力,爱上自己的专业,并确定了未来的方向。”点击翻看他2008年2009年得博客,很多图片和文字透露着他对这个社会的不满,“想想那个时候,自己挺傻的。”大学的实践和学习,让他渐渐理解了很多事情,学着做好自己能做的事。阅历的丰富让人成长,在这四年,让他遗憾的是:“没有拍摄自己的作品。”影展是给自己的平台,“通过这里,让大家看到我在取景器后看到的影像。 (文/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