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上海万圣节——“洋节中化”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01      

前些天,上海万圣节cos盛况火爆出圈,各路“明星”、“网红”、中式IP、网络热梗形象齐上阵,这场属于年轻人的狂欢引发全网热议。不仅如此,每逢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中国人如何过“洋节”的话题讨论都会频上热搜。那么,如何看待今年的上海万圣节?我们又要如何正确地对待“洋节中化”呢?

节日的本土化趋势

今年11月1日,在上海巨鹿路的万圣节现场热闹非凡。不同于以往,在这个夜晚,西方的“鬼”和东方的“鬼”齐聚这座极具包容性的城市完成一场中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盛宴。

我们在“众鬼”中看见了许多特别的身影:中国僵尸,容嬷嬷,甚至还出现了“乙方”等等,当代年轻人玩转本土热梗和互联网热点,尽情地做一个个快乐的“显眼包”。各大主题公园万圣节的玩法也逐渐变得花样无穷,呈现本土化趋势。例如,广州长隆欢乐“玩”圣节设置了包含许多神话传奇人物的中式主题“山海灵界”;“港诡街” 采用广东话互动,主打港式恐怖片氛围;长沙世界之窗还原聊斋中的故事与场景,打造“大话聊斋万圣夜”……

网友们纷纷戏称一个万圣节硬是被年轻人玩成了“万梗节”。而今年的万圣节狂欢只是“洋节中化”的一个缩影。在过“洋节”的背后,是年轻人的新式活力与文化的重构结合。

年轻人过“洋节”

节日是文化的窗口,不同的节日植根于各国不同的国情文化,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民族感情,折射出不同的思维方式。春节、中秋、清明、端午、重阳……中国人如数家珍的传统节日,往往与家庭团聚、祭祖等活动紧密相连,衍生出不同的传统习俗,传递出中国社会的价值秩序和文化传承;而西方的“洋节” ,诸如愚人节的恶作剧、万圣节的化妆和戏谑、圣诞节的赠礼和装饰等,以其轻松、娱乐的氛围吸引着国内年轻人的关注。

在上海万圣节这场“百变大咖秀”中,我们看到许多网红明星的cos,各种网络热梗照进现实,当角色做出某个经典动作,说出某句熟悉的台词,大家心照不宣会心一笑,快乐的气氛蔓延,驱赶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倦怠。

万圣节里的新身影是新一代青年人展现自我新活力的直接表现,也是现代社会生活最新诠释。总有人说,当代青年人“不堪一击”,“承压能力弱”,其实恰恰相反,这一代青年有属于自己的解压方式,而非一个片面评价下的一知半解。借助网络平台,更或者是借助这样那样的节日活动,以宣发心中的压力。可以说,这是压力生活下的乐观与坚韧,也是“丧”式态度下的永不放弃。在万圣节里,我们看见了属于新一代的新式活力,这不仅丰富了年轻人的生活体验,也提供了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机会。

如何正确地“洋节中化”

此次上海万圣节,许多新身影和“梗”的出现,与当代中国社会现象紧密结合,同时将其具象化,是在中西文化的包容融合下,所创造的文化重构结合,洋节中化的趋势将会越加明朗。

中华民族世代情感、愿望、信仰、伦理、礼仪等积淀凝结而成的传统节日始终是主旋律,需要也正在被不断发扬光大。“洋节”和传统节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两者也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全球化进程中必然的碰撞与融合,应当相辅相成,保持新旧平衡和文化多样性。

西方节日引入中国,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其涵义发生了断裂和重构,披上了本土色彩的外衣,错位生长,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节日符号。理性地看待西方节日,不盲目仿效、不跟风,兼容并蓄,我们不能简单地给过“洋节”的年轻人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我们不提倡过“洋节”,但也不能对他们求全责备、一味指责,而应看到深一层次的过“洋”节背后年轻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诉求,进而加以正向引导。

洋节中化,赋予西方节日以“中国内涵”,在时代洪流中博采众长、壮大自己,才能以自己的发展惠及他人,才能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收获更多的掌声。某种程度上,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方式,记录并延长其生命力,同时加深入们对其的理解,能够助力时代发展,书写新的未来。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各种文化交流和碰撞的日益频繁,“洋节中化”成为了一种既能接纳外来文化,又能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发展路径。这是一种积极的、前瞻的文化态度,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