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进击的AI,福兮祸兮?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01      

前不久,“绘画是否会被AI代替”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讨论。近年,AI绘画逐渐步入大众视野,Disco Diffusion、Midjourney等平台的日益成熟,让很多“绘画小白”也能享受到创作艺术的乐趣。只需要几个关键词或描述一个场景,几分钟内就可以生成一幅幅画作供你挑选。而近来大家的关注点在于:AI的创作效率如此之高,当AI作品成为了“艺术”,有了艺术价值,那人类创作的优势是否会被掩盖呢?

AI绘画算不算艺术?

在今年8月美国科罗拉多州举办的艺术博览会上,由游戏设计师Jason Allen利用AI绘图工具Midjourney生成、经过PS润色加工的画作《太空歌剧院》,获得了数字艺术/数字摄影类别的冠军。奖项一经颁出,便在推特上引起争议,不少艺术家和创意爱好者认为Allen此举加快了艺术创作的消亡。艺术家朱马隆甚至发文评价道:“有人用一副AI画作参加艺术比赛还获得一等奖,真是该死的事。”

面对外界争议,Allen则表示AI绘画并不简单。他花费数周时间尝试超过百次,才为程序找到理想的文本,且不停修改自己输入的关键词,只为了给Midjourney提交尽可能精确具体的词语。最后从Midjourney创作的100多张作品中选出了自己最喜欢的三张图,用GipaPixel AI软件将图片清晰化,通过Photoshop进行微调,才打磨出了最后的作品。AI绘画的原理其实就是通过分析、学习大量人类画师的作品,统计画中符号与符号的关系,然后计算出一种概率,在作画的时候,根据这种概率选出最可能的符号“贴”到各个位置。所以对于AI绘画来说,初级阶段是各种拼贴,高级阶段则是在拼贴的基础上进行变形。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这是抄袭和作弊,只是一种技术,而不是真正的艺术。

艺术需要创造力,而创造力是人类才拥有的东西。它从何而来?人的大脑是一个输入输出装置,输入就是学习,从各个方面、各种东西、各个别人那里了解知识。然后通过消化、提炼,类似酿酒的发酵、昆虫的脱壳,进行认知升级与思想加工,最后实践输出,这就是创造力的体现。可是在大数据与算法的加持下,是否可以把AI本身当作有创造力的实体呢?通过存储和解构数据,根据人们指定的程序和布局等限制条件进行整合输出,这是否能作为一种新的创造力呢?

此时,一种叫做生成对抗网络(GANs)算法的诞生使AI创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它让AI不再只是简单的模仿与融合。这个算法由计算机科学家Ian Goodfellow在2014年首次提出,该算法模型包含两个子模型:一个生成器模型,用于生成随机图像;一个是鉴别器模型,用于鉴别所生成的图像是否与输入的真实图像一致。随机生成的步骤意味着不确定性的增加,而鉴别器杜绝了抄袭现有作品的可能性,那么一幅AI绘画便能够达成“创新”的条件,也就更有可能成为能被称得上是“艺术”的作品。因此,社会上也有许多声音赞同AI作品的存在意义。

祸福相依——AI绘画的影响

不过,从当下的科技水平来看,目前AI的发展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取代”人类的程度。前几年爆火的“阿法狗”,虽然打败了世界冠军,可它也是通过程序来大量学习人类的棋谱,从而获得胜利。归根结底,“阿法狗”只是对人类的一种模仿而已。同样,AI绘画也是通过大数据及各种程序抓取人类社会已经出现的画作,从而进行风格模仿、随机生成。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当下的AI作画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只是哗众取宠的一个噱头而已。

而且,AI作画的技术在现在仍然十分稚嫩。这归咎于技术的瓶颈,也可以说是某些人把尚未成熟的技术搬上台面向世人展示,是为了证明科技的无限可能,也是为了达到博取眼球、获取流量的目的。但这种稚嫩就非常容易发生版权纠纷,因为AI的素材来源于互联网的数据库,使用者的门槛也相对较低,不需要绘画基础作为硬性要求。且AI并不能作为民事行为主体,所以在法律方面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限制。长此以往,如果AI绘画遭到滥用,那么借鉴、抄袭的行为就会越发猖獗。

不过,AI绘画也是具有双面性的。就如同机器代替了技术水平低下的手工劳动一般,AI绘画同样可以代替一些基础的画作,或者由画手给出一个大致的绘画思路,AI生成大致草稿,方便画手根据画面效果进行细化。这不仅可以提升作品的下限,同样可以为画手节省时间,增加作品的完成度、产出率。从这方面来看,AI作画确实是一个有益于艺术发展的新生事物。

但由此衍生的“AI绘画是否对传统绘画行业形成冲击”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随着AI带来的高效便捷,传统绘画是否会如同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逐渐没落?传统绘画行业的画手能否在AI绘画的冲击下仍能保有行业份额,做到吃饱饭、穿暖衣?从传统手绘与鼠绘、板绘的冲突,再到今天AI绘画出现而引发的争议,很多传统画手越来越难以习惯科技对绘画界造成的巨变,相关学者对此也表示了AI艺术引发的危机感。这并不符合AI绘画出现的本意,科技化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找到合理共存的方法才是当务之急。

有的放矢——AI绘画的未来之路

正如刘慈欣在科幻小说《诗云》中讲述的一样:在地球保卫战之后,使者把人类中的诗人作为礼物送给了神,神为了反驳诗人“神永远不能超过李白”的观点,用技术把所有可能出现的诗都排列并且储存起来,但是最后神发现自己并没有能力编辑出一个鉴赏诗的程序。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科技是不能代替人类进行艺术创造的。艺术活动是人类的经历、思想的结晶,而AI仅是一段编码、一个程序,本质上不具备思考的能力,所创造出来的作品也很难在普世意义上与人类共情,因为AI的情感不过就是根据程序设定而形成的反射。在艺术创作中,“人”才是思维与创意的灵魂,是主体、是根本,而现阶段AI最多只能作为艺术创作时的辅助工具,人们无需对它保持过度警惕。

正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像AI有那样强大的算法能在短时间获得数据和分析,只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所以人类的作品经过时代的发展更迭,总是会有消亡和新生。消亡并不能抹去曾经带来的盛大和激励作用,而新生则是从过去的一切中汲取养分,让日积月累在一瞬迸发。进步永远是我们追寻的道路,在未来的几百年后,可能人们现在所担心的AI早已是那时毫不犹疑淘汰的一员。AI的进步不是否定过去人付出的无数努力,也不是让现代人投机取巧,而是帮助全人类继续探寻神秘的未知风景。辩证地看待,正确地使用,才是我们能让AI发挥最大效用的唯一解答。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