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欧洲,德国工人领袖奥古斯特•倍倍尔说:“一般说来,群众相信凡是报纸上发表的东西都是唯一正确的东西。”在生活中,大多民众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到媒体内容的生产,因此媒体总是带着那么点神秘的色彩。媒体发布的每一条新闻,都有数不清的眼睛在关注,活在眼球下的新闻,成为了大部分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新闻,随时在发生,随时在被报道。
软新闻VS硬新闻
新闻可被划分为软新闻和硬新闻两种,但这两种新闻的境遇却大不相同。
随着自媒体数量的扩展与影响力的增大,人们可选择的关注点越来越多,信息“被选中”的几率也随之减小。在多数情况下,大众更爱选择更具娱乐性的、人情味浓的,写作风格轻松活泼,易于引起读者感官刺激及视听兴趣的软新闻。软新闻的主题可能有时不太重实效性,也有可能不是重大、热点事件,但是软新闻的内容不枯燥,这让它成为快节奏生活下更受青睐的那一个。
相比之下,硬新闻大多是题材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或科技方面的新闻。
做有态度的新闻
网易新闻的宣传语是“成功只是他人的评价,态度才能让你忠于内心,我们追逐成功的目标,更希望做有态度的新闻。我们已拥有众多有态度的网民,我们希望自己也能更有态度。”媒体工作者在工作时的侧重和衡量决定的不仅是对事件的导向,也能体现出自身的态度。
这里所谓的态度其实是一种甄别,是权衡和筛选。有时,信息中包含了事实、宣传、谣言、质疑、线索以及杂乱无章的东西,新闻工作者便是将这些信息整合排列呈现、在公众视野之下的人。
媒体离生活并不遥远也不神秘,媒体人是实实在在地在记录社会生活,让新闻成为人民行为的依据,也让人们通过媒体了解外部世界。
专业新闻记者+公民新闻=发展方向
韩国曾有一个以“每一个公民都是记者”的口号扬名的韩国公众记者网站On my News。它一度进入全球浏览排名前100名,但后来却跌落到了无足轻重的17341名,最大的原因就是它完全依赖民众,而忽略了民众很难长期保持对新闻实践的兴趣和追求。
现实中,很多地方存在着行政不作为而导致人们生活受到威胁伤害的现象,媒体的职责是披露和批判,是调查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在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媒体不具有配合和推动打击犯罪的职能,在案件判决前传媒不可以做定罪、定性报道,对当事人正当行使权利的言行也不可以做倾向性的评论。传媒能做的,是持续关注和报道,将事件完整的还原给大众。
新闻工作者需要帮助民众证明哪些事实是真实和可信的,适当扮演释义者的角色,发挥作为公共调查者的功能,帮助民众见证一切。媒体是向民众传授获取新的知晓方法的中介,是聪明的网络信息的聚合者。新闻不易,且行且珍惜。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黎若灵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