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音调快乐得揽了明月——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维嘉职业人生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0-07-12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湖南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李维嘉职业人生
身在浊世,烦恼剪不断理还乱。当诗人的理想与黑暗的现实产生矛盾之时却又无法发泄。可贵的是作者虽然精神上承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却并未因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正如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了高昂乐观的音调。维嘉正是抱有慷慨、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工作,将繁重的主持工作融入到快乐的生活中去,将快乐进行到底,将快乐传递到千家万户。
如果你足够快乐,上青天揽明月不是困难,理想不是幻想。
职场人物
姓名:李维嘉
英文名:Vega Ri
昵称;嘉嘉 嘉爷
出生日期:1976年11月4日
毕业院校:浙江传媒学院
毕业时间:1997年
星座:天蝎座
属相:龙
体重:56Kg
身高:170cm
血型:A型
性格:开朗、容易极端化、不突兀也不会被人遗忘
主持过的节目:《时尚传播》、《快乐新战线》、《快乐大本营》(至今)《一呼百应》
最好的朋友:何炅、龙丹妮、王菁、柯蓝 谢娜
喜欢的运动:游泳
喜欢的食物:湖南菜、羊肉串
喜欢的颜色:纯色
喜欢的品牌:PRADA
喜欢的事:和朋友聊天
难忘的事:亲眼看见金字塔
最讨厌的人:做作、虚伪
尴尬的事:说了半天的话却没开话筒
满意的事:有个高鼻子
对美的认识:自然、大方、简单即是美
七月的长沙着实是个名副其实的火炉,金灿灿的烈日刺得人睁不开眼睛,但是再烈的阳光也不会让我们一行人有所抱怨,因为这天我们要去采访家喻户晓的《快乐大本营》主持人李维嘉。我一向以自己生活在长沙这座时尚和娱乐的城市而自豪,而这也是维嘉出生、成长、工作的地方。
自从1997年《快乐大本营》登上电视屏幕开始,就一直是全国各地家家户户最喜欢的综艺性娱乐节目,多年来始终保持全国收视冠军的地位。李湘、何炅、李维嘉,加上后面加入的谢娜、杜海涛、吴昕,主持人轻松诙谐、聊天式的主持风格一直是大本营制胜的法宝之一。说起我们的采访对象李维嘉,人们首先想起的肯定是他那有代表性的高鼻子,除了长相帅气,其实他真是一名很优秀的实力派主持人,而且还特别会生活。下午四点整,我们等待许久的维嘉如期而至,面带他一贯具有亲和力的笑容朝我们走来。他朝我们招着手,亲切的问着:“你们都是浙广的吧。”简单的短发、天蓝色的短袖T-shirt画着简单的图案、军绿色的七分短裤透露着维嘉随意、清新的性格,在谈话中我们又能感受到经历多年媒体磨练的维嘉内心的成熟与理性……
维嘉的父亲是长沙市的一名普通建筑师,做预决算的那种,母亲是名家庭主妇。维嘉说他的性格和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父亲作为做预决算的建筑师是很理性的,母亲也是位贤妻良母,父母秉持着善良和随性的教育理念,告诉维嘉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做人要有自己的生活,而且从不阻止他的任何想法、做任何事情,包括做电视这一行。当时很多家长都觉得一个男孩子最好学个理科或者工科,将来做个建筑师、工程师之类的。但当维嘉爸爸知道儿子对播音主持感兴趣以后,也觉得对于儿子来讲这只是一份工作,那能够让儿子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当然是最好的。这也为维嘉今后在主持道路上提供了很大的支持,包括在高中时初次出现在电台的主播台上。

初次接触播音是在高二的时候,当时维嘉还是湖南省四大名校——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由于经常听某个电台的节目,觉得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于是成了忠实的听众。有一次打电话进去,导播就说:“诶,这位同学声音挺好的,普通话也不错,你有没有兴趣来我们电台做节目啊?”本来对这一新鲜的娱乐方式极其感兴趣的李维嘉欣喜地答应,就这样第一次接触了电台。之后维嘉每个星期都会到电台做一两期节目,每个小时还能拿几十块钱,每个月也就能拿到几百块钱。这在十几年前的当时来讲已经是很不错的了。特别是既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又能够有回报,这对于维嘉来讲是很好的了。由于强烈的兴趣“唆使”,维嘉每次都要从湘江河西的湖南师大附中校区骑山地车到现在的黄土岭,途中总共要一个多小时。但维嘉说这其实都不算什么,因为不是每天都去,而且在学校还有了一点名气。在学校里,很多人都认识他,那些小师妹、小师弟也会像现在的听众一样经常在校园里谈论维嘉怎么怎么样的,多多少少满足了一些当时能够成为校园明星的虚荣心,觉得走出去都有面子。所以,可以说维嘉的高中生活相对于现在的中学生来讲是相当轻松的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张扬”,既能保持好的学习成绩又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点外快,真能称得上是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了。巧的是现在的湖南卫视一哥何炅和天娱传媒总经理龙丹妮两个人和维嘉不仅是高中校友,而且都有在同一个电台做过同一檔节目。这也为此后三人成为生活上的好朋友,工作上的好搭档做了一定的铺垫。

进高三以后,维嘉就把电台节目和所有社会活动统统推掉。因为,他越来越明确了自己的目标。惟有考上一所正规的广播电视院校,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一般考一些艺术院校都要经过严格的专业来考试,最后录取的方式是采取专业考试成绩和高考文化成绩按比例结合的方式,而且专业成绩所占的比重相当大。虽然维嘉之前已经在电台做了一段时间的节目,但他的启蒙老师潘峰指出:“你这种水平离考正规院校的水平还是有一段距离的。”听完他这番话后,维嘉心里急得不得了:“那我有希望吗?”他说:“没关系,离专业考试还有半年多的时间,我认识省内一位资深的播音指导,让她帮你从专业考试的角度辅导辅导,你一定没问题!”维嘉告诉我们,潘峰总是在他最惶惑的时候帮助了他,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维嘉所迈出的最重要的两步路都是在他的指导下迈出的。
不久以后,在潘峰的推荐下,维嘉有幸拜会了这位资深的老师――单平,一位和蔼可亲、经验丰富的老播音员,他们亲切地称她为“单阿姨”。在单阿姨的悉心指导下,维嘉从a、e、o、i、ü这样简单的拼音开始,进行了好几个月的正规训练。临近专业考试的那几次课程里,单阿姨还针对考试内容展开测试。反复多次模拟考试使维嘉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
1995年3月,维嘉只身一人前往风景如画的杭州参加面试。下面是摘自维嘉自己写的《考学记》中关于参加浙广面试的过程:初试那天浙广校园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整个校园里充满着考试特有的氛围――考前的紧张与考后的放松、发挥正常后的兴奋与失败时的沮丧互相交织,压得考生们喘不过气来。当我走入考场的时候,我的心情倒是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放松。我一坐在考官面前,刚做完自我介绍,他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家有国外血统吗?你怎么那么像个混血儿?或者你是新疆人?”我连忙说:“好多人都这么问,可我们都觉得奇怪……”这段拉家常似的对话开始了我们面试。刚说了没几句,考官们就说可以了。维嘉心想这下完了,可能初试都没过。谁知道刚准备出门的时候一位考官说“复试好好发挥”,这给维嘉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信心倍增。
带着这样放松的心态,维嘉又成功的过了第一次复试。最后一关是试镜,在这段试镜中,考生要播一段新闻,然后进行了段即兴演讲。维嘉说:“很多考生很惧怕的即兴演讲是我的强项,因些,无形之中我又多了一份自信。”所有的考试结束之后,考生们就可以回家等待结果了。
回到长沙以后,维嘉本来要马不停蹄地赶往北京考北广,可是何炅打电话来说,北广的考试日期已经过了。当时的他没有觉得特别失望,心想,可能与北广无缘吧!就在自己有一点沮丧的时候,维嘉拿到了专业考试的成绩和专业录取通知书。加上本来就是湖南师大附中的学生,文化成绩自然也很不错,最后以第一名的成绩第一个拿到提前批录取的通知书。“其实对于我来说考试并不像大家所说的那么难。”说到这儿,维嘉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显得很自信。
就这样,19岁的维嘉以湖南考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只身来到了风景如画、他梦寐以求的播音主持专业院校、当时广电部直属的院校之一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求学。相比高中时的张扬,维嘉告诉我们在大学就很不一样了,他感觉好像每个人都很强,特别是还有很多已经有过工作经验的成年人,他们是再次参加高考后才考进来的,维嘉当时班上的班长就是其中之一。但是,他们总是像兄长一样照顾着维嘉,他略带惭愧地说自己的大学并没有什么很宏伟的目标,也没有做过具体的人生规划,总是那些“兄长们”冲锋在前,而自己则是在后面老老实实完成自己该做的事,静观其变,像是履行宣传委员的宣传出版工作。
虽然大学里的维嘉并不是那么积极、踊跃,但在专业方面他是绝对不会落下的。正像现在我们每天早上在校园里可以看到的那样,维嘉每天早上都会到操场上晨练:练声+锻炼身体。可见要有像维嘉那样纯正的嗓音和健美的身型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没有毅力是不行的。同时,维嘉在大学的日子还有一点遗憾,那就是没有足够的实践机会。不像现在的电视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其中来。当时电视处于刚刚起步,甚至还没起步的阶段,能够供大学生实战的机会少之又少。维嘉想借这次机会希望能告诫正在大学学习的师弟师妹们,在大学一定要注重自己的实践经验,书本知识永远只是死的,要能运用到实践工作当中去才是硬道理、真本事。

进入湖南卫视后的重生

但是,维嘉确实算得上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了。维嘉之后回到了长沙,刚好碰上湖南电视业的大改革时期,湖南卫视和湖南经视这两个后来都创造了中国电视收视奇迹的电视台都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版。师姐龙丹妮当时已经进入到湖南经视开全国电视之先河,做起了综艺类节目《幸运3721》,这档节目一经推出迅速抢占了周末黄金档的收视率,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鉴于同门师姐弟和朋友的关系,毕业那年年底,龙丹妮邀请维嘉加入他们的团队。看着自己的同学一个个混得有声有色,而曾经被所有人都看好的自己却仍然一无所成,维嘉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但一直秉持着“不尝试就永远没有机会,但是你一旦做了就一定会有个机会等着你”这一信念的维嘉还是决定接受了龙丹妮的帮助。当时,维嘉在团队里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人员,担任着接待来宾的工作。维嘉告诉我们那段时间虽然离自己的主持老本行越发的远了,但毕竟每天知道了自己该做什么,也慢慢地适应了那种心态。一年以后,这个踏实肯干,有长着一个高鼻梁的男孩被导演看中了,就让他主持了一档新的时尚类节目《时尚传播》。

到了1999年,何炅邀请维嘉来和他一起主持新的选秀类节目《快乐新干线》(这也是现在风靡全国的选秀类节目的雏形)。这在当时算是比较前卫的了,以前都是一男一女两个主持人搭档,而现在要两个男的一起主持。由于当时的选秀类节目还不成气候,这档节目也就没有做多久。之后,何炅便邀请维嘉加入《快乐大本营》。其实在那个时候,湖南卫视的收视率并没有湖南经视好,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维嘉还是放弃了经视选择加入卫视。就这样,维嘉先是在大本营担任外景主持人,慢慢的这个身材不高但鼻子挺挺、眼睛大大,长相秀气,声音纯正,活泼开朗的男生获得了观众和领导们的认同,最终走上了舞台,成为了《快乐大本营》的正式现场主持人,这样一干就是11年。
他在磨砺中成长

说起进入湖南卫视的这11年,维嘉沉默了一小会儿随即告诉我们在这11年里有三个使他发生重大变化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刚刚走上《快乐大本营》舞台的那段日子。

何炅和李湘在主持的时期是《快乐大本营》一个非常好的高度,然而突然把维嘉加入进去,对于维嘉来讲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但这种恐怖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每次上节目之前领导还有同事们都会鼓励维嘉说:“你一定能行!”所以他当时只会向他们而不会向台下的观众看,因为当时肯定有许多观众是不喜欢他的,这点维嘉心里很清楚。但这是到后来观众们再讲起这个事情的时候,维嘉才真正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经历了观众们由不接受到接受这样的一个过程。可是对于当时正面对着如此尴尬而又严峻形势的维嘉来说,不知道总比知道好,因为当一个人了解到有更多来自从各方面的压力的时候,做很多事情就会被束缚很多,就会手足无措而不知该如何做,反倒更没有发挥的余地。
第二个阶段就是在英国学习的那一个月。2007年底至2008年初,那是我国南方正遭受冰灾的时候,湖南卫视组织了一批优秀的主持人和工作人员赴英国参加由BBC组织的学习。英国的传媒专业在全球来说排名不落后于美国,而湖南卫视每年都会派一个学习团队赴英学习一段时间来吸收新的世界领先的传媒知识,以保持整个湖南广电的竞争力。维嘉说虽然他们培训的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课程是排得非常集中的,每天都在上课,而主要课程就是电视节目创意。这在维嘉看来是非常非常有用的,不论是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对做节目的创意上。
他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电梯营销。这是他们的结业时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求在电梯一开一关的时间里,你必须劝服和你同在电梯里的老总采用你的一项经营策划。这是很考验一个人的创意和口才的,你必须运用你察言观色的能力来判断老总的喜好,投其所好,以提高策划被采纳的可能性;你还要有发散性的思维,从各个角度来分析策划的可行性和能给公司带来的利益。当然这些问题都不是很大,关键是时间的有限,在电梯的开关之间的一到两分钟,我们平常都是在发呆的状态下度过的,而现在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么多的头脑运动,当然还要有超快的反应速度。我们都知道,西方的教育理念是教给你一个思考问题的方式,而在做节目就是这样,你一定要有一个发散性的思维去想任何的人或物,只有经过了这样一个头脑风暴以后才能够集中所有的有利因素,这样的节目才是充实的。
在培训的那段日子,维嘉觉得自己是非常的专业和认真的。当时,他还有乐乐、赵靓所在的主持人组是以第一名的成绩结的业。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根本学不到什么东西,但对于维嘉来说是收获颇多的,因为要学的就是西方人想问题的那种idea。
而第三个阶段是众所周知的《快乐大本营》主持人PK的那段日子。2004年10月,李湘走后,来了个长相一般、又没有多少主持经验的四川妹子谢娜,习惯了以前“一何二李”组合的观众们一时难以接受,之后,《快乐大本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大本营制作组决定来场大动作,希望能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就有了后面的主持人大PK和主持人选秀。当时何炅来大本营已经九年了,维嘉也在大本营有八年了,而谢娜刚刚来做过十期节目,这样一场PK对于何炅和维嘉来讲是非常不公平的,况且最后决定的是何炅胜出,而维嘉和谢娜要退出,因此这给了维嘉一个多大的心理挑战可想而知。当然,维嘉当时明明是知道自己还会回到大本营的舞台的,但当所有人都认为自己会离开的时候,接受到的也就都是来自各方的怜悯、关爱甚至是同情,“这个时候无论是谁都会被这种环境所同化,你就以为不会这就是真的了吧?自己不会就真的这么离开了吧?”那种莫名的恐惧便会油然而生,连他都无法控制。特别是到后来,维嘉和谢娜两人被安排坐在侧台的沙发上,作为评审观看主持人选秀中胜出的海涛和吴昕同何炅一起在台上主持,面对付出这么多年的心血,那种不能堂堂正正回来的矛盾与复杂的心情使得维嘉的手经常是和谢娜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想上去又怕打乱了何炅的节奏,不上去整场节目就根本没什么机会上镜。因此维嘉说那段时间是他最难熬的了。到后来,他们便向导演提议让五个人一起来主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将不同的风格集中起来组成一个团队。最后,这个建议被采纳的。当维嘉和谢娜回到舞台上的时候,五个人很快就建立了彼此之间的一种默契,形成了一个综艺团队的气势。
这段时间让维嘉长大了许多,对他的性格塑造上起到了很重要的影响。经历过灾难的人们通常会变得更加坚强。那段日子被维嘉和谢娜称之为灾难,从那以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维嘉都会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一定会有一片新的天地。除此之外,维嘉和谢娜也成为了患难之交,彼此之间建立的深厚的友谊,这也是与那段心灵的艰苦时期分不开的。
主持了这么多年的《快乐大本营》,维嘉总结了自己和整个团队之所以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主持行业和改革制度如此严格的湖南卫视保持长久竞争力的秘诀。就是要让自己始终有个独特的优势在那,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定位。像在快乐家族里,少了吴昕和海涛就好像只有三个老年人在台上,没有新的活力,少了何老师似乎天都要塌了,少了娜娜就会觉得这个节目怎么这么不幽默,少了维嘉自己整个节目就会少了一些酷酷的和“挤兑“娜娜的感觉。就像谢娜在她的新书《娜写年华》中所写的:如果把快乐家族每个成员用花来形容的话,那么我就是灯笼花,十分喜庆;吴昕是百合花,散发着悠悠的清香;何炅是牡丹花,独树一帜的花中之王;维嘉是月季花,魅力无穷的花中皇后;海涛勉强算是朵小狗尾巴花,睁不开眼的小花苞。这也就是有这么多人喜欢《快乐大本营》、喜欢快乐家族的原因,因为看到他们不会觉得枯燥,而是会从心底里感到开心。所以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就能保持自己一个很好的境地,而不至于会被淘汰。
此外,作为一个主持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快乐家族不仅仅在台上是好朋友,台下也是尽量多一些时间在一起,彼此有什么事能够互相帮助和勉励,所以五个人的房子也都买在了一起。他们希望这个家族的概念并不是说在台上,而是在生活上,这就是说只要使个眼色,其他成员就会知道接下来来接什么话,这是很有利于节目的,观众们也希望五个人是很好的朋友,而不是像每次从各个地方飞来做一次节目就散了的陌生人一样。
“快乐家族”里不能少了维嘉的位子,他的理性和酷感给了这个娱乐性节目以稳重感。维嘉在这个大家庭里不断成长并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事业也走上了正轨。
“他是活得很明白的人,这么多年的主持生涯,经历了很多磨练和大风大浪,可他给我的感受是他生活得超有品,实实在在,仿佛跟我们这个圈子没有一点儿关系。在他看来主持对他来说只是一个工作,而最重要的是生活。他生活得很认真,衣食住行每一样都很讲究,他跟这个圈子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可他又在这个圈子里。维嘉让我明白了,无论你是什么人,你在做什么事情,你的生活都必须井井有条,不得马虎。名利都是次要的,一个属于自己私人的健康快乐的空间才是最重要的。”
——《娜写年华》
为什么说维嘉是个活得很明白的人,这就源于对他来说明白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是真正自我的生活。他不是像何炅那样只要能让他站在台上就会心满意足了,而他更看重的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享受乐趣。像我们都知道维嘉是出了名的“手机狂人”,凡是市面上刚上市的新手机一定在他手上,这算是他的一大爱好,他不会那样的看重物质财富,但这一嗜好是不会改变的。
最让维嘉感到自豪的并不是在工作上取得了多少名和利,而是近两来大家对他的新称号:嘉爷。维嘉自认为是有很强感染力的。当自己看到什么好碟、听到什么好歌、吃到什么好吃的东西都会介绍给身边的好朋友,并且大家也都觉得非常好。当大家觉得自己受着嘉爷控制的时候,维嘉觉得这是对于他作为朋友的一种地位的体现。这会让他觉得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在很多需要决策的时候大家第一个想到求助的对象,在大家伤心的时候第一个想向之倾诉的人,所以他生活、工作上的伙伴都会尊重他的想法、征求他的意见。这种在朋友、同事中的认同感和影响力不是一两天能够形成的,而是只有当你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责任感、态度和品味以后,大家才会觉得“我受你的控制心甘情愿”。以至于小到谢娜上节目配什么鞋子,大到何炅选房子都会遵循嘉爷的建议。所以,“嘉爷”这两个字对维嘉来说是他做人的一大成功。
维嘉还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在大本营这么多年,整个团队是他十分感激的。舞台上主持人一站就是四五个小时,特别是女生还穿着高跟鞋,台下的工作人员大到导演小到像维嘉刚开始做的工作人员,每个人都是尽心尽力地将自己投入到大本营的制作之中,所以维嘉说“快乐家族”不仅仅指的是台上的五个人更是由所有工作人员所组成的这个团队。当谈到最感激的人时,维嘉毫不犹豫的告诉我们是何老师。首先是何炅介绍维嘉来到了这个团队,其次他和何炅相处时间最长,从刚进大学两人便相识,因而在维嘉的生活和主持风格的形成上,何炅也给了相当大的帮助。除了工作上,在生活中两人也是无所不谈的铁哥们,所以这种感激之情也是不言而喻的。
《快乐大本营》对于维嘉来说也是生活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五个人经常都是很忙的,所以每次都是事先协商好录节目的时间,有可能很长时间都不能录,每当五个人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见面时,都会不约而同的感叹:终于又录节目啦,所以在节目上的一些内容,可能维嘉并不是把它当做一个工作上的要求,而是在和全国的观众朋友分享自己的生活。所以维嘉给人的感觉既是这个圈子里的人,又不像是这个圈子里的人。他不仅能充分享受生活中的美好,还能将事业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寻找其中的乐趣,这样他便能保持一颗淡定、乐观的心态来面对主持人繁重的工作,展现给大家一个始终快乐着的“嘉爷”。
在我们的谈话中,维嘉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尝试了才会有机会”。这是他从一个毫无方向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现在舞台上耀眼的著名综艺节目主持人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现在正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广大传媒学子的忠告。哪怕你只能在一件事上尽你一点点力,你也要尽力去做,而且要相信在这件事上一定会有一个属于你的机会。就像一个跑票务的职位给你,你如果没有去做,又怎么会知道后面没有一个好机会在等着你呢。
对毕业实习或找工作维嘉也支了一招,那就是要做好自己的“简历”。这里指的简历不单单是那张写着你的姓名、毕业院校、个人简介的A4纸,而是必须要有你在大学学习期间的作品,因为这才是真正能表现出你能力的最好见证。维嘉举了一个例子,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实习生在《一呼百应》实习,他就问那男生说:“你做我们这个节目的方向是什么?”他说他要做的是后期制作。“那你做过什么呢?”接着,男生就传了一个他翻拍王菲《新房客》的一首MV,而且拍的非常好,很快的就被接受了,现在他已经转到了《鲁豫有约》做后期,这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所以,在毕业前把你的专业总结和作品总结做好了,交给用人单位的人就能很清楚的知道你能做什么。
他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传媒工作者,浓烈的兴趣、强烈的电视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三个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我们都知道的。而强烈的电视感是需要先天和后天双方面的因素的,在维嘉看来这种对电视感触从某种程度来讲是天生的,当然与后天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所以维嘉会经常看一些碟和其他台的综艺类节目,比如台湾的《康熙来了》。他也会把自己认为好的碟和节目介绍给团队里其他人看,因为即使你已经具备了敏感度,还是需要后天用一些优秀的东西去培养和训练的,这样才能够得到提高。当然,看的时候肯定不是傻傻的看这个演员演得多好,而是会不自觉的在看到这个镜头的时候就知道下一个镜头该怎么做,或者是看到眼前的剧情,能根据编剧的思路去想它的结局,这就是电视感。最后就是吃苦耐劳的精神。接触过电视的人都知道做电视这一行是非常非常辛苦的,观众们从电视银幕上看到的只是主持人们风风光光的表面,而在背后他们都是非常辛苦的,为了奉献给观众最精彩的效果,短短几十分钟、一两个小时的节目实际上需要录上几个小时,还要经常熬夜,晚上凌晨几点回家成了家常便饭。维嘉还用了同事孙俪字年度表彰大会上的发言题来概括:我们在路上。的确,他们的每天都是在路上度过的,在从这个城市飞到那个城市的路上,在从化妆间到演播厅的路上。所以要从事这一行就必须做好吃苦的心理和身体准备。
在未来的一年里,快乐家族将会出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唱片,这是全国电视台的首创。正是因为维嘉是一个公认的很会生活的人,所以在现在一个浮躁的生活里人们很希望了解到维嘉到底是怎么生活的,为什么他能够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如此合适的平衡点,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选找到快乐的生活,之后维嘉还会出一本关于解压的书来答谢所有关心她、关注他的朋友们。等到很多年以后,在“归隐山林”和出国之间维嘉将会选择出国学习,因为只有在国外才会有一个真正安静的属于自己的生活,这样才能够为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维嘉。曾经他是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又容易冲动的播音爱好者;曾经他是大学里默默无闻,却又踏踏实实的播音班学生;曾经他是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大学毕业生;曾经他是在全国各地奔波、起早贪黑的外景主持人。现在他是家喻户晓的快乐主持人,是你我他的好朋友。他用自己的坚持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他和同伴们的努力下创造了湖南卫视全国收视率的奇迹。他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不尝试就不会有机会”,没有成功的信念就会坚持不下去,会生活工作也是快乐的。他用对待生活的态度来主持《快乐大本营》,将他在对生活的感悟分享给场内场外的所有观众,他用他的快乐感染着我们。在湖南,他是时尚先锋;在全国,他是快乐主播。李维嘉这个阳光小伙子,以其风趣幽默赢得观众的青睐。而现在的他,正在为实现“出一张唱片、代理一个品牌、开一间酒吧、做一档独立节目”的“四个一工程”而努力,让我们为他加油,为他鼓劲,为他祝福。(记者/彭沙沙)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