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穿梭于战地 点灯于黑暗
——央视记者冯韵娴来我校举办讲座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4-27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大概无法想象战争到底是什么样的场景。4月26日晚,央视战地记者冯韵娴在我校下沙校区作“战地记者眼中的世界”主题讲座。

冯韵娴于2009年起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新闻频道担任主持人,2011年赴阿富汗、伊朗、叙利亚、伊拉克战争前线,发回了大量央视独家战地报道,曾获“全国百佳记者”称号。

“新闻本身往往只能记录事实,而人的情感是很难被记录下来的。”本次讲座冯韵娴讲述了三个战地中的故事,以及那些难以被记录下来的情感体验。

在利比亚报道期间,冯韵娴一行与路透社、凤凰卫视记者等38人被围困在酒店中,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救活动。从频繁向红十字、大使馆等机构求助,到将“记者!请不要开枪!”的字条贴在玄关,再到穿起防弹衣驻扎在酒店二楼走廊伺机而动,即使大家努力营造轻松的气氛,但没有人能够真正忘掉耳边枪炮声所带来的紧张与恐惧。极端条件下的道德难题考验着记者们,随时可能的扫射迫使同行的男记者从一位伊朗女记者身上要回他丢失的防弹衣,食物的紧缺不得不使记者们选择撬门劫走食品店的粮食。“这让我意识到,世界上很多事情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人们做出的决定都基于他的生长环境和所处的环境”,冯韵娴感慨道。

马克思说过:“寻求合乎人性生长的环境”,冯韵娴告诉我们,在当时那个情况,利比亚几乎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酒店看守兵也是厨师。不到十八岁的默罕默德在三岁时被卡扎菲捡走,在酒店巡逻时遇见正在寻找食物的记者们,他帮记者们找到食物并且用一个纸团熟练地生火。默罕默德很单纯,只要对他好,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回馈给对方。 在当时那个人作鸟兽散的情况下,默罕默德竟然还在坚守。在得知卡扎菲即将倒台、继续驻守酒店会有生命危险时,默罕默德果断拒绝与记者一起离开,“我一定要守护这家酒店到最后”,默罕默德心中的逻辑简单而善良。“但战争恐怖的逻辑就是不论多么单纯的人,不论人与人关系怎样,一旦拿起枪我们就是敌人”,冯韵娴说。

受困期间缺水断电,缺少设备的CNN记者无法向社会“发出声音”。即使大家立场不同、互相竞争,而借出设备就代表央视的报道时长缩短一半,但冯韵娴还是选择借出设备。事后冯韵娴才得知,CNN记者为此专门在报道中感谢央视记者,并把央视的新闻在电视上滚动播出了整整一天。这件事感动了冯韵娴,即使大家国籍不同、思维不同,“人性最本真的东西,打破了意识形态上的禁锢”。

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请教关于战地经历、记者从业经验、未来规划等问题,现场提问气氛火爆。

当被问到如何定义“真正的战地记者”时,冯韵娴相信,战地记者向世界传播战争对人民的伤害,这些努力即使在短期内无法改变目前的社会进程,但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社会的思潮。

针对“如何发掘自身稀缺性”的问题,冯韵娴建议同学们去寻找真正喜欢的东西。当下大学生正处在接触各种可能性的黄金时期,应该增强对好奇心的培养,多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下功夫,最终自然而然就能找到自己的稀缺性。

讲座最后进行了《生死96小时:中国女记者利比亚突围记》的现场签售会,这本书让同学们了解更多战争时的细节和故事。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