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总有一种力量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08-27      

    从延安归来已有数日,但一回想起那些生动的脸庞和鲜活的故事,心情还是久久无法平静。
  93岁高龄的陕西奥运火炬第一棒的红军老奶奶、眼神清亮面对镜头却有点羞涩的二年级小妹妹、知识渊博讲解词中处处闪耀智慧和自信的革命博物馆讲解员、见解独到经验丰富且乐于分享传授的延安传媒界的前辈、地税局集体排练安塞腰鼓的全体工作人员……想起这一个个在采访中遇到的可爱的人,那段实践的日子就会如电影放映般在脑海中一一浮现,历历在目。
  身为80后,延安在我心目中,是一个神圣而神秘的词语。它以极高的频率出现在历史课本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章节中,而我对它最直观的概念也只是地图中一个被标注了红星的地理坐标。于是,当学生邀请我作为带队老师前往延安时,我欣然接受。因为我想亲眼看看这片曾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延安精神的黄土高坡,我要用自己的方式思考中国革命在这片土地上发祥发展成长成熟的内在原因,我更想探究革命老区及其人民今日的变化和生存现状。
  从西安到延安,四小时左右的车程,窗外的景色慢慢由都市繁华进入黄土地独特的风情。为了对革命历史有更详尽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参观了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延安新闻博物馆。通过馆藏的图片文字和实物资料,跟随讲解员的讲解,我们依稀重回那段艰苦奋战的日子。前方是战士英勇奋战,中心是领袖神勇指挥,后方是群众坚实保障,“全民作战”的精神令我们动容,更是当今局势尤其金融危机下我们应该学习和汲取的。
  对八一敬老院的慰问和采访是行程中最令我们期待,也是最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原以为老红军们年事已高,应该是躺在病床上靠护工护理勉强度日。当我们迈入敬老院大门,发现九位老红军一字排开,穿着整齐的军装坐在凳子上等着我们时,那种精神的力量一下子就把我们震撼了。采访过程中,老红军们个个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讲到那段峥嵘岁月时显得格外容光焕发。但我们知道,这些精彩的故事都是他们用鲜血甚至用生命换来的。这些老人无子无女,清苦一生,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了生命中一切珍贵的情感和力量。看着老人身上因为战争时期医疗条件匮乏而留下的碗口大的弹痕,团队中身高1米89的摄像男生终于没忍住眼眶中打转已久的眼泪,与老红军相拥痛哭。
  安塞县沿河湾镇侯沟门村,是胡景涛总书记两度走访并与群众共度新春佳节的地方,也是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试点支部。村支部不大的办公室里,一块红色的KT版尤为显眼,上面列举了该支部每一位党员同志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具体措施和承诺。有为村里解决就业的,有与困难群众结对帮困的,有无偿传授农活先进技术的,也有73岁高龄的老党员一句朴实的“不给组织添任何麻烦”。采访村支书时,队员们注意到他脚上穿的是一双快磨破了的旧布鞋。而那个特写,不仅留在了镜头里,更留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街头采访,是行程中最为辛苦的一站。交警、出租车司机、大学生、环卫工人、餐饮服务人员、幼儿园小朋友、退休职工、旅游团队、公务员、普通一家三口……烈日炎炎下,我们力争采访到每一层面的群体,多层次地探究延安精神的新风貌,并用镜头记录下他们对祖国六十周岁生日的祝福和发自肺腑的喜悦和自豪。
  为期一周的实践很短,我们的经历却很丰富,得到的关注也很多。延安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延安音乐交通电台的直播专访,我们在宣传延安精神的同时,自身也成为了新闻事件的主角,让团队中这些未来的媒体人兴奋不已。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携手前行。六十多年前的延安精神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过时落伍或消逝;相反地,新一代延安人用他们的热情和勤劳让延安精神迸发出了新的力量,而感染了这种力量的我们,将更坚定奋斗的目标,拥有更为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信心。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努力,精彩人生更需要我们自己奋斗。放弃安逸,摒弃得过且过,努力吧,奋斗吧,总会有这么一种力量的!(作者:金晶)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