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弥散与生成
——记浙江美术馆潘公凯艺术展
来源单位:国际文化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14-04-17      

  清明前的周末,在春的起头儿,和姑娘忙中偷闲,来到西子湖畔的浙江美术馆,感受早春杭城的文化气息。

  这个时候的江南,天气总是可爱多变的。方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雨便像块巨大的布从天上遮盖下来。在雨中,浙江美术馆这座颇具现代气息的黑白建筑,与仅一路之隔的西湖脉脉相望,颇似一位留洋少年学成归国,与母亲相偎相依。

  虽是周六,人却不多。少数的几双眼睛便全部都被《弥散与生成》这几个大字吸引去了。空旷的大厅中三幅巨大的潘公凯作品着实给人以视觉震撼:黑白水墨的游龙走凤,不羁狂妄又收放自如......但作为一个绘画门外汉,我第一眼完全看不出画的是什么,姑娘也在旁边一头雾水。好在旁边的标牌告诉我这叫《残荷铁铸图》,让我有了眉目。仔细一看,杂乱线条的描绘下,几株出水的荷影显现了出来,不过挂面中央那黑漆漆的一片仍让我一头雾水,看来这样的艺术还是要观者去自己联想的吧。

  步入后面的展厅,大量的水墨荷莲出现了。虽说是水墨画,但那一笔一线,却与中国的传统韵律截然不同,笔锋蜿蜒回旋,断断续续,勾勒出一种耐人寻味的意境。这时,我似乎对潘公凯口中的“弥散”和“生成”有了些理解,如今,在来自文化中心区域的“弥散”作用下,视觉艺术已经形成了某种体系,潘公凯寻求的,正是打破这样的刻板。鬼才艺术家杜尚把商店里的小便池搬进博物馆,每当艺术要出现重大变革的时候,首先遭到的是否认。潘公凯的水墨正是这样,不同寻常却引人入胜,两个颜色展现了数不胜数的新思路。

  一幅《在西湖中所见》吸引了我,长度有十几米,用了大量的留白来表示湖水。这么多个展厅逛下来不难发现,每一幅画的主题几乎都是湖水莲藕,但观者却完全不感到乏味,原因很简单:形神各异,绝无雷同。成百上千的莲藕莲叶把展厅包裹起来,黑白的强烈对比带来的不是压抑反而是淡然和素雅。姑娘在画前拍照,白色上衣与画融为一体,蓝色长裙似乎为西子湖水缀上了颜色,在馆顶昏黄的灯光下,暮已降临......

   在“弥散”的文化背景之下,如何在文化艺术中有新的“生成”,这是潘公凯艺术思考和实践的出发点。你会说:我看不懂这是什么。有时艺术不需要你去懂,只要细心品味,你一定会读出这平静画作下伏着的波涛汹涌,到那时,你与艺术家的交流就已经达成了。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潘公凯画笔下的西湖风荷,又是区别于“淡妆”与“浓抹”之外的另一种意境,再加上“弥散”与“生成”赋予其的独特韵味,着实是一首无与伦比的有趣诗篇。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