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文学名家进浙传——新时代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21      

备受瞩目的第11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即将举行,作为“茅盾文学周”的一部分,11月19日9点30分,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办,桐乡市文联、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东吴学术》编辑部承办的“新时代文学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浙传对话”活动于浙传桐乡校区行政楼报告厅顺利举办。

中国作家协会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诗歌学会会长杨克,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教授、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陈人杰,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出席此次活动。与会领导有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和统战部部长孙保胜,文学院院长朱文斌,文学院副院长俞春放,桐乡市文联副主席陈伟宏,桐乡市作协主席陆岸等。

此次活动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浙江传媒学院创意写作中心主任、作家叶炜教授主持。孙保胜、陈伟宏、李晓东先后致辞,表达了对前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各位嘉宾的欢迎,对筹备此次活动的人员的感谢。他们表示期待同学们在文学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行。最后他们预祝此次活动圆满举行。

随后,李晓东代表作家向浙江传媒学院赠书,朱强代表学校接受赠书。在之后的朗诵环节,23级戏文3班张涵笑朗诵了杨克的诗歌《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新中国》,23戏文2班沈彦祺为我们朗读了李洱的《应物兄》的片段,21汉文1班张真通和23戏文1班唐乐研则朗诵了乔叶的《宝水》。作家陈人杰更是亲自朗诵其作品《我曾长久地仰望蓝天》。这些朗诵作品感情真挚,引发了全场赞叹和掌声。

此次活动的第二个部分,由中国作协社联部主任李晓东主持。各位作家分别发表讲话。乔叶表示写作要关注生活贴近生活热爱生活,要从生活中汲取真实的写作素材,传媒讲究的是快节奏,而写作一定要慢下来,才能经得起推敲与打磨。陈人杰作为驻西藏十余年的文字工作者,他强调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不同的自然特征赋予语言文字不同的特色。杨克则谈到诗歌这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应该与现代传媒的种种新形式相结合,从而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将诗歌广泛传播,要敢于探讨文学与艺术跨界结合的可行性。而李洱则表示他对现代传媒工作者保持尊重,但他认为写作要对现代传媒保持一种戒心,一方面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另一方面要保持一定距离。在这种紧张关系的前提下,才能更深刻认识到时代,从而更好地跟随时代。

最后的互动问答环节,杨克对22汉文3班张怡莹同学提出的“在诗歌创作中如何展开想象表达情感”这一问题作了回答,他表示诗歌创作要追求“陌生化”,即写前人未曾写,作前人不曾作,同时要关注事物意象内涵,以《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我的新中国》为例,他开拓性地想到通过水果写新中国,而选择“石榴”就是由于其籽粒饱满,亲密相拥这一意象象征我们中国各民族。22汉文2班付璟忝提到《宝水》这一乡村文学著作的漫长发酵过程和关于乡土文学写作的建议。乔叶指出老家或者故乡并不一定等于乡土,它也可以是城市,故乡对于人们来说是地理上渐渐远离,心灵上却渐渐靠近的,青年人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对故乡产生更深刻的自我的认识。李洱则补充到,作家以经验写作,写作是一个经验再发现的过程。他表示,乡土文学的写作,必须是作家本人走过异国他乡的条条道路才能更加深刻认识到故乡的概念,这是消逝的事物再次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眼前的弥足珍贵时刻。23戏文1班刘心怡同学则就陈人杰的独特地域经历提出了“其援藏的经历对于他本人的写作有何影响与改变”的问题,陈人杰详细描述了他在西藏生活的细节,以感性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在西藏所体悟到的真实而强烈的生活感,并以此回答了这种强烈的感受对于自己写作的影响。

本次“文学名家进浙传”的活动使浙传学子更加感受到文字的魅力,与作家们的交流能够为同学们的文学写作和文学的跨媒介传播带来重要的启发,使大家受益匪浅。在一片掌声中,此次活动圆满结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