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数字媒介生态下的中国电影创作——媒介逻辑与影像结构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21      

11月17日14时,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华策电影学院承办的“数字媒介生态下中国电影创作的媒介逻辑与影像结构”讲座,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教学楼117室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陈刚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影视传媒系主任、教授,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电影家协会理论评论委员会理事。主要从事电影历史及理论、电影艺术创作、数字人文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上海南京路电影文化消费史(1896-1937)》等专著。

讲座伊始,陈刚教授以电影《孤注一掷》和《消失的她》作为切入点,具体讲述了当代电影是为什么以及如何通过媒介传播获得高票房的。他认为二者在直击社会痛点的同时又不断地在一些社交平台上进行营销是它们成功的重要原因。

接着,陈刚教授从当代技术入手着重讲述了其之于当代电影制作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电影行业“虚拟影像或将逐渐取代现实影像”。他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了新媒体影像的三大特征:交互性、碎片化的视觉体验、即时交流与瞬间快感。

在陈刚看来,当前的电影制作会比较向技术靠拢。但纵观国内外,与西方已经成熟的工业型电影相比,我国还停留在手工业的阶段。对此,他认为我国的电影制作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谈及电影《头号玩家》,陈刚表示我们应当权衡虚拟与现实,并且反思是否应该过分依赖于虚拟影像。

同时,就影像结构这一方面,陈刚教授以《网络迷踪》和《过春天》为例进行了讲解。陈刚表示,正是因为当下的影像结构时代背景对电影拍摄手法的影响和对媒介的重构,满足了大多数观众观影时对碎片化信息整合的需求。他还表示,我们应该将电影、短视频、社交媒体等联系在一起,它们是共生的、互文的、共息的。

最后,陈刚教授表明:“我们不仅要靠价值观的输出,更加需要拥抱科技。在发展科技的同时要注重电影中人文价值的流失,为此我们首先要将电影的技术基础铸牢,方能使我们的价值观传递出去。”他愿意抱有“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任重道远”的心态,从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出发来推动电影行业的发展。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