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电影艺术的传统底线和当代创新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04-21      

4月20日晚,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承办的“电影艺术的传统底线和当代创新”主题华影影人讲堂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行。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杨超是导演、编剧、监制、教师,中国戏曲学院影视导演专业主任、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A FILM一部电影发起人之一。在海南岛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电影导演协会表彰大会等担任评委和创投导师。

讲座伊始,杨超结合自身对电影行业长期以来的观察和创作经验,将电影分为类型片、文艺片和艺术电影三种,并结合具体的影片,对这三类电影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杨超还提出了他关于艺术电影的观点:物质现实的复原和电影是一门没有符号的、只为呈现物质世界的艺术,所以它也没有最小的语言单位,每一次拍摄都要重新编纂一部电影的词典。电影并不单纯是七大艺术的综合,而是万千世界的综合。

杨超指出电影艺术的两个传统底线,其一是“物质现实的复原”,这代表的是一个电影人的门槛和底线。电影在表面上是其他七大艺术的综合,但其实不然,电影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故事、情绪、情感等其他艺术的另一种表达。电影是大千世界的综合,并不需要借助其他艺术的符号,它不以其他的艺术形式作为介质,而以集大成者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杨超还以侯孝贤导演的经历解释物质现实的复原——物质现实的复原永远需要导演动用所有的能力去还原最真实的本质世界,因为故事是在现实世界的物质关系上进行创作的,只有真实、自然地复原生活,才能让演员和观众产生自然的反应。

随后,杨超以《边境杀手》为例对“非自然现实的呈现”进行阐释,指出对于非日常的场景,关键就在于复原过程的表现,要“根据你掌握的物质现实,去复原你所能认知的现实世界。”而用电影复原人物形象时,要以真实而非审美的因素来记录其他艺术,将其他艺术当作物质现实的一部分,通过电影还原,让观众感觉只是在窥视一种真实的场景。杨超还讲解了电影如何用现实复原超现实的世界,例如《三只猴子》中纯粹的心灵段落用完全写实的手法拍出,利用部分实拍场景和场面调度,让超现实扎根在现实里。

“在拍摄中构建自己的现实”则是电影的第二底线,这意味着空间影像的建构。电影没有自己的特定符号,在每一次拍摄中都要重建电影的场景、画面、色彩、声音等元素,从而组成一部影片的空间影像。

之后,杨超话锋一转,将话题引向了电影的当代创新,从技术、打破类型边界、文本结构创新、记录剧情和观念的合流几方面进行了分享。他指出,“电影最基础的底线还是物质现实的复原,但在此之基础上,导演有着创新的义务,无论是一种乐趣还是苦役,这就是导演工作的性质。”他认为未来电影可能会发展为通过元宇宙来传播,拍摄可能会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直接观看导演的想法。但是,物质现实复原和空间影像建构仍然是电影人生存的基础,杨超希望同学们不要放弃物质现实的复原,在有能力有想法的基础上创新空间影像。

最后,杨超以一句话结束本场讲座:“现实之所以幸存,只是因为有实现的机会,电影似乎可以帮我们重启世界。”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