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18点30分,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桐乡校区党工委、桐乡管委会、偏北影评协会承办的“伯格曼电影与人类命运”讲座,在桐乡校区文学院101室顺利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潘汝是华东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现任我校教授。她探索伯格曼非类型化的电影语言及其所传达的独特哲思已有十余年,曾出版专著《艺术之美与灵魂之思——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研究》,并在众多刊物上发表过相关论文。
讲座伊始,潘汝强调了本次讲座的主题:悲剧与人类命运是同构的,而伯格曼的电影则是站在人类命运的角度构建人性本质的大厦。正因如此,人们在探究伯格曼的电影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代入一种悲凉的沉思。在谈到伯格曼的影史地位时,她肯定了伯格曼的奠基作用。她从三个方面浅谈了伯格曼电影研究的意义,指出伯格曼的电影不但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地位,还构建了多元的电影格局,进而深化了中国对西方电影的理解。
接着,潘汝分享了自己在研究电影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并跟同学们探讨了电影研究必备的三个要点。首先,在研究大师作品时要具备一种大格局、大胸怀;其次,要从作品出发,注重文本细读,并且前期要积累丰厚的文化知识。潘汝还提到了自己在研究伯格曼影片时的心路变化,她指出:“唯有脚踏实地,才能做好电影研究。”
讲座中途,潘汝以《呼喊与细语》与《秋日奏鸣曲》这两部影片背后的诸多细节和深刻意蕴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带领大家走进伯格曼的精神世界,并引导同学们进一步解读宗教与哲理是如何在伯格曼电影中体现人类的情感与命运的。
首先是《呼喊与细语》,潘汝从该影片中的主色调——红色入手,引出了影片中人与人、人与神矛盾的关系。卡琳与玛丽亚的爱恨交加挑战了在现代性语境中不再神圣的人的身体底线,又拒斥尘世情色的欲望;艾格尼丝像耶稣一样以纯洁之身被委以重任,却因母爱缺失的心与羸弱之躯难以承受众人的期待而“救赎”不能;安娜则以温柔的守候弥补了她生命中对于原始母性的匮乏。潘汝认为《呼喊与细语》像是一本世俗版的圣经。
其次,对于《秋天奏鸣曲》,潘汝认为影片揭示了语言与自我存在的关系。母女俩的战争是话语权的战争,在伊娃幼年时母亲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近乎残暴的语言掠夺扼杀了伊娃的自我。而在伊娃向母亲的复仇中,曾经的仰视变成了俯视,似乎是打破了多年来的枷锁。“但需要注意的是,整部影片中的叙述者是伊娃的丈夫,伊娃仍然没有真正从失语的枷锁中解脱”,潘汝强调。
在讲座的末尾,潘汝提出了她的期望,“爱是生命中最具深层价值的东西”,她希望同学们能在伯格曼的影像中多找到一分清醒,一分对他人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