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18时30分,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文学院承办的“诗是美的归宿——现代诗的阅读与写作漫谈”专题讲座在桐乡校区举办。
讲座伊始,主持人桐乡市作协主席、诗人康泾对本次讲座主讲人汪建钊进行了简单介绍。汪建钊既是著名诗人,又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还是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他长期以来研究外国诗歌,侧重于俄罗斯诗歌研究方向,出版有《俄罗斯黄金时代诗选》《中俄文学之交》《阿赫玛托娃传》等几十部研究著作。
高尔泰说过“美是自由的象征”,汪剑钊认为如果一定要为美选择一个归宿,那非诗莫属。接着,他以孔子、林语堂等文化名人的观点为例,阐述了自己对于诗歌语言的独特理解。
在汪建钊看来,诗歌是人性在语言艺术中的隐喻,是美在现实生活中的文字呈现。优秀的诗歌甚至可以展现出高尚的人性之美。并且,在某种意义上,诗歌也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古典诗间有古人的生活态度,现代诗亦存有现代人的生活态度。他通过对陶渊明《饮酒》与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进行对比分析,使诗人们或坦然、或潇洒的人生态度得以呈现。“写作的前提是首先学会鉴赏,只有学会了鉴赏,才可以了解诗歌作品的高度。”汪建钊如是说道。
此外,汪建钊还对当下现代诗“读诗难”“创作难”的困境进行了反思。他认为诗歌相关教育严重滞后,现代社会物质化、功利化、娱乐化现象严重,人文精神与科技发展错位导致的社会生活复杂化、人际关系隔膜日渐严重等现象是“读诗难”出现的主要原因。而这些问题都会使得读者与现代诗歌的亲近性降低,在某些程度上甚至对现代诗歌的创作与发展有害。
接下来,汪剑钊通过例举大量“没有诗意”的诗歌,总结出诗人创作中出现的三大问题,分别是语文教育中语言意识的缺乏、诗歌文体意识的缺乏和对语言的不敏感、想象空间的狭窄与情感的萎缩。在他看来,真正的诗歌应该是能够凭借词语的组合、排列,营造出一个诗性的空间,引起人们想象力的扩展,灵魂深处的回声与共鸣。
而后,汪建钊通过对莱蒙托夫、普希金、里尔克、等著名诗人的作品的赏析,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揭示了现代诗歌的写作技巧。例如:诗人对宏大题材的写作要言之有物,从细节入手更显真情;诗歌的目的不是让人懂,而是给人感与悟,因此诗人要对现实进行反思等等。
最后,汪建钊向同学们朗读了自己的作品《苹果》,并引用自己的微信签名作为对同学们的寄语,“人一辈子可以不写诗,但是人生不能没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