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讲坛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浙传讲坛 > 新闻详情
谈“话筒前的空间”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11-20      

  新闻网杭州11月19日电(记者鹿明) 今日下午3:00,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来到浙江传媒学院小剧场,作了题为“话筒前空间”的专题讲座。全场座无虚席,过道里也排着长长的队伍,甚至在门外也有人向里侧耳倾听。

  讲座伊始,一丹老师就用一句央视广告开题:“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它指出,作为播音主持工作者,话筒前的空间大小取决于:自我认识的深度和专业领域开掘的宽度。在谈及职业选择与规划时,她说要考虑主观选择和客观适合,刚开始上学时自己也很自卑,因为当时同学基础都比较好,而她则相对较弱,老师也评价其说话太“白”,没有播音感。包括在进行训练时也一直很迷惑,但其最终都摆脱了这些因素,很好地走到现在。针对“话筒前空间发掘”的问题,一丹老师强调不要拘泥于演播室播音这一狭小的领域和空间,她举例指出,全国300多所院校有相关专业,但需求相对较少,而出镜记者需求相对较多。播音员走出演播室尝试做出镜记者时,要注重加强相关的训练,要具备多种素质,既要能动嘴,也要能动手,这也是作为新闻传播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具体对于做现场采访时,要学会有所准备,要学会“带着脑子”、“带着眼睛”去,即注重现场的发散性思维和善于发现问题的存在。
  针对当前电视媒体面临的问题,敬一丹说:她走出校园正值中国电视最辉煌和最膨胀的时期。而如今,此时期已过,再加上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作为电视从业者的压力与日俱增,故而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她也提到,虽然电视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与威胁,但其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5.12”地震和“国庆60周年”这种大事件时,电视媒体的核心作用凸显无疑,电视以其恢弘的场面和视觉冲击力,给大众留下深刻而又持久的印象。但是由于电视长于视听,主持人就要学会调动观众的触觉,嗅觉和其他感觉,而这多半要靠其个人的言语和肢体去表达了。

  对于做好主持人,她还提到四大忌讳:第一要相信电视画面的张力,不要做业余和苍白无力的补充,例如较为常见的通病,主持人开始时常说“在我身后就是……”这其实是令人难以接受的,只能说明主持人自身语言的贫乏和对电视的理解不够深入,她建议应改成:“观众您现在看到的是……”;第二是“人之常情”的缺失,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人情味的缺失,与人讲话的姿态不正常,更深层次的看就是有种“媒体霸权意识”;第三点,出镜本身价值意义问题要受到重视,要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白岩松曾说过:“我的提问要让编导删不掉”,是对这种出镜价值的最好诠释;第四要注重现场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于营造气氛有重要意义,同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镜头画面的优劣和主持人情感的表达。”
  对于现场同学的提问,一丹老师也认真给予答复。有同学问及“在现场采访时,出镜记者是否需要投入很多的个人主观情感?”她举了5.12地震中现场记者采访的实例,指出出镜记者的个人情感是很需要的,但要学会寻找个人情感表达和节目制作需要的契合点,要学会把握其中的“度”。一位有备而来的同学问道:“传言说《焦点访谈》门口会有两排队,一排是要揭露问题的,一排是要遮蔽问题的,对此《焦点访谈》是否会有压力?”她回答道此说法流传已久,排队现象有,甚至春节都会有人排,但《焦点访谈》是媒体,不是信访办,只能接下,并不能保证问题能完全解决,同时也会存在某些节目中途夭折和不能播的挫败,但《焦点访谈》引以为豪的是,在它的引导下,社会的舆论监督环境较10年前有显著优化和提高,这是令人欣喜的。而当同学提到敬一丹老师是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以及对过去不堪回首往事的感想时,这位铁腕大姐展现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她回答说是性格决定自己节目的驾驭能力与播音的方向,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也是不屈的性格令其坦然的面对过去,更好的去开创明天。一丹老师关于往事,有句话令笔者记忆深刻,望与大家共勉:“有时候性格可以决定命运,而有时候一天也可以决定一生;那一天不是我个人的记忆,是那个时代的记忆。”(图/ 齐敬 潘博煌 张丹)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