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视角 > 新闻详情
中国报道网:行走的大思政课!走进丹寨,探访非遗的守正与创新
来源单位: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4-09-02      

原文地址:http://jjcsj.chinareports.org.cn/jjcsj/news/17141.html

7月21日,一年一度盛大的“中国丹寨非遗周”如约而至。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丹寨县,拥有8项国家级、22项省级、41项州级非遗项目,素有“非遗之乡”美誉。近年来,该县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着力推动非遗“1+N”创新融合发展,在保护和传承非遗的同时,助力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的“中国丹寨非遗文化周”,以“非遗·在时尚中闪光”为主题,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系列活动,吸引了苗族锦鸡舞、侗族大歌、广东醒狮、佛山咏春拳、福建游神、十番音乐等省内外100余项国家和省、州级非遗服饰、歌舞、技艺队伍前来参与,让市民和游客在体验互动中体验非遗魅力。

当天,浙江传媒学院“浙时红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丹寨万达小镇,让非遗与青春激情撞了个满怀。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永斌,文化创意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林利宏、党委副书记李松带领实践团的师生们,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边行边讲、边学边走,在行走中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大思政课,让非遗在师生心里扎下了根。

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非遗资源“大课堂”。在万达小镇,他们实地领略石桥古法造纸、苗族蜡染、芒筒芦笙祭祀乐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这些非遗形态,不仅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更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师生们真切感受到贵州苗乡侗寨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勃勃生机。

在石桥古法造纸非遗小院内,团队成员雷睿滢心生好奇,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她亲身体验一把荡料入帘、覆帘压纸等工序:她先将纸浆铺入一个方形木框内,然后取新鲜花草随意搭配,在纸浆上组合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再在上面覆盖一层纸浆,一幅精美的花草画卷便跃然而出……

雷睿滢说:“通过亲手制作花草纸,了解历史文化,动手体验流程,让知识与实践碰撞,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不枉此行呀。”

“石桥古法造纸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时期,距今已经有1500多年历史,工艺流程与《天工开物》里记载的一样。目前,石桥村在传承手工艺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纸张在保留古籍修复、书画创作的功能外,还广泛应用于礼品包装、物件装饰等方面。” 丹寨县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潘银玉介绍说。

“你们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亲眼见证祖国巨变,既要用心灵坚定文化自信,更要借助笔头和镜头,将我国非遗传播出去,讲好更多中国故事。”陈永斌行走在沉浸非遗氛围的街巷里,谆谆教导同学们。他说,此行更重要的是,利用非遗资源这一实践基地,让思政课“生动起来”,使思政教育“接地气、冒热气”,提升育人成效。

师生们纷纷表示,回到学校后,他们将此行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多种载体在学生当中广泛宣讲,宣讲习近平文化思想,宣讲中国非遗守正与创新的故事。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