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角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视角 > 新闻详情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传媒教学肯定要紧跟时代”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4-05-06      

原文地址:https://epaper.chinaxwcb.com/app_epaper/2024-04/30/content_99841462.html?share_token=7F2D9B38-187B-499F-897D-EAE989970026&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

“传媒教学肯定要紧跟时代”

浙江传媒学院师生观看数字人演示。 浙江传媒学院 供图

“这是一条由人工智能写作的新闻报道,并经过人工审核,确保信息无误后,与你见面。……‘成立微专业’这一信息,确保真实。”3月底,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推送《第一条AI新闻|我院将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文章,在传媒业界和学界都激起不小的浪花。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的初衷是什么?如何设置课程?将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学生对微专业有何期待?《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为此采访了该校师生。

从零起步摸着石头过河

2023年以来,ChatGPT、Sore相继面世,其以高效性、智能化,令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技术的到来给传媒行业带来了颠覆性改变。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人工智能就是来了。开不开微专业对浙传来说并不是判断题,而是填空题,就是一定要做,逼上梁山。”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负责人、副教授王翎子坦言,作为曾经的传媒人、如今的传媒院校老师,面对新技术的到来她有更多担忧:学院很多专业未来是否不再需要?在人工智能冲击下,传媒院校学生是否会面临失业风险?

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Sore强大的文生视频功能带来的震撼仍历历在目。在深入考察和调研后,担忧转变成行动。王翎子说:“我们最终发现,不是人工智能取代人,是会用人工智能的人取代不会用人工智能的人。那就抓紧把微专业办起来吧。”

相较于教师的担忧,学生看待新技术的心态更多了些兴奋和期待。“人工智能掀起了不可忽视的浪潮,对于人工智能将威胁新闻从业者一说,我更认为它是新闻从业者的工具,两者应该是合作而非对抗的。”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胡筱悦告诉记者,这也是她对微专业充满期待的原因,她希望课程能帮助学生更好了解、使用人工智能,既有效应对行业变革又能提升个人职业竞争力。

2023年年底,微专业在学校组织行业调查、专家论证下正式批复设立,同时组建好师资力量,以小团队模式在正式开课前进行学习测试。具体怎么教?课程从零起步,并没有现成既定的模板,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哪怕做不好也要做,传媒行业已经尝试应用人工智能,传媒教学肯定要紧跟时代。”王翎子表示,学院教师、业界导师将和学生一起在实践项目中探索,在实操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相关应用落地。“目前,已经有由学生负责数字人分身采集及落地执行的数字主播在县级融媒体中心上岗。”王翎子介绍道。

围绕实际应用设计课程

在浙江传媒学院的推文中这样写道,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媒体工程学院联合开设“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旨在培养既有新闻传播专业基础又善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型新闻人才,以适应行业巨变下对人才的新要求。

“微专业本身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主要瞄准专业前沿、聚焦特定方向或领域,培养学生开拓视野、跨学科的思维和技能。”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新闻系主任、副教授焦俊波认为,课程设置要有助于探索“轻量化的人的智力参与、以人工智能为主要生产力”的内容创作模式,通过师生与人工智能的协同作业,提高新闻工作的内容生产效率,探索人机协同内容生产的流程,同时对人工智能新闻报道的伦理与边界进行反思。

焦俊波介绍,微专业依托两大学院的优质教学、科研资源,联合传媒行业一线和科技企业一线的业界导师团队,共同打造“AI+新闻”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主要涵盖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智能媒体人机协同综合实训、人工智能新闻训练师5门主干课程,每个课程共32至48课时。

王翎子表示,课程围绕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中的实际应用设计,课程名字就是课程目标。如人工智能新闻写作,就是师生人机协同写新闻稿;人工智能短视频与直播,就是用人工智能做短视频、做直播;人工智能图像生成技术,就是人机协同绘图,图片可用于新媒体配图,以此向高价付费图片说再见。“在课程中我们会做师生与人工智能的人机协同作业,把流程跑通。”王翎子说。

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

微专业首次招生,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三、四年级学生及在读研究生,要求申请者具备基本的新闻选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摄影、新媒体策划与运营等专业技能。学生完成相关课程后,可以获得由微专业开设学院颁发的证书,不另外授予学位。

微专业的亮点是跨学科、跨专业,不仅指全校招生,也指师资队伍建设。在师资建设上,不仅有不同学院文理工科老师共同合作,而且引入了多位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型企业的技术骨干,以及传媒行业一线记者、编辑作为业界导师,参与课堂教学,确保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焦俊波介绍,课程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完成5门课程的学习后,能了解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前沿动态,切实掌握3项以上人机协同开展新闻内容生产的技术,完成人工智能新闻写作、人工智能图像生成、人工智能音视频生成、数字人播报等工作,成为紧追人工智能新技术,理解AIGC新闻生产底层逻辑,具有一定的人工智能应用创新能力、人机协作内容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微专业首批将于今年9月面向全校招生的消息一出,就受到不少学生的关注和欢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一学生石晶怡认为,学习微专业不仅可以掌握最新技能,拓展新闻报道的领域和深度,还可以提升就业竞争力,“毕竟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是从事一些人工智能与设计相融合的工作”。浙江传媒学院广播电视与融合新闻专业研一学生张铄表示,课程设置无论对自身新闻采写的基础能力提升还是对未来职业规划和就业发展都有很多益处。“目前我的职业规划倾向于新媒体方向,新媒体需要融媒型、复合型人才,微专业的课程也刚好非常契合自己的需求和职业方向。”张铄说。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