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影评 > 新闻详情
推开世界的门——评纪录片《人生第一次》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1-04-11      

“朋友”十二画,恋人十二画”,“爱人十二画”,“家人”十二画,“十二”是四季的写照,“十二”是一生的缩影。央视网系列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一次》旨在通过蹲守拍摄,观察不同人群在人生重要节点的“第一次”。第一声啼哭、第一首自己写的诗、第一回为人妻为人母、第一步迈入社会、第一眼面对告别。《人生第一次》以十二块“第一次”的拼图拼接起中国普通百姓的人生悲喜,串联起我们人生各个节点,也还原出中国人生活的真实样貌。当他们小心翼翼、满怀期待地推开世界的门,站在门外的我们在稀松平常的一荤一素中温暖共情。

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小孩、流体和动物是电影界三大最难拍摄的元素,但往往从小孩子的眼睛里,我们能看到最真实的世界。当镜头从山清水秀的云南漭水镇转换到拮据破旧的漭水中学,从斑驳灰旧的教室聚焦到一摞书本“小山”后孩子的眼睛,我好像看到了他们的世界。当摄像机架在班级的前门,有一个小男孩偷看镜头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让他起来答题,果然把他给弄懵了。从这段忍俊不禁的小插曲中,我看到了真实的童年。

正是因为这里的孩子们足够真实,他们才能感知大自然的诗意,流淌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灵性的诗歌。“考大学,不考诗歌。但学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诗歌之于漭水中学里的留守儿童,就像《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之于被束缚的“问题儿童”,就像《地球上的星星》中绘画之于患有读写障碍的伊夏,温柔的人都在用温暖治愈他们身上的伤痛。于是,他们敢推开自己的心门,发现爱,表达爱,寄托思念,许下愿望。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人生初见,春和景明;人生再见,波澜不惊。人一出生时使劲发出第一声啼哭,周围的人都在为新生命的诞生而欣喜;而即将告别这个世界时平静地离去,周围的人不舍不忍地留下泪水。相同的是地点——医院,不同的是婴儿车和轮椅、助步车与拐杖。“对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在手术前夕,准爸爸摸着准妈妈的肚子,他说,他们肚子里的双胞胎真的蛮有灵性,这两天拼了命的长。他还说,准妈妈在梦中叫了这两个孩子的名字,一个叫春和、一个叫景明,都出自《岳阳楼记》。当镜头定格在妈妈宫缩阵痛时发抖的手臂、生产时紧攥的双手、手术室外焦急踱步的爸爸,我们好像更能想象自己出生时周围的样子;更能解释血缘亲情的奇妙联系;更能寻找新生命诞生赋予父母生命的意义。

“当你老到忘了世界,我用什么来爱你”。在摄制组蹲点中华遗嘱库时,遇到了一位平静洒脱的老爷爷——老巢。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在迫不得已的病情恶化下,老巢只能把她送进疗养院。一周四次的探望时间里,老巢最开心的就是妻子模糊地叫出来他的名字。或许生的对立面并不是死亡,而是遗忘。当导演问到老巢什么是爱情时,他没有给一个很明确的答案。但是他说,他希望有一天老伴能比他先走,因为这样他就可以照顾阿姨一辈子了。也许,这就是爱情抛开了一切之后的样子,这样的告别也晕染着爱的底色。镜头中的悲喜、镜头外的生死,导演在人生必答题的回答中记录着中国人沉淀相传的人生哲学。

敬爱敬生活

“有一种感动,叫眼睛里进了砖头”这是评论区观众点赞量最高的一句话。我们为什么而感动?我们常常为什么而流泪?其实就是平凡至极生活里的那点爱,可能是所爱之人也可能是热爱之事。所以,在丈夫因为妻子生死未卜的手术泣不成声时;在留守儿童和他最好的朋友一只小牛对话时;在进城务工人员第一次看见外滩时的欣喜惊讶时;在老人平静的在捐献遗体的遗嘱上签字时,我们哭了。这十二集中每一集的配音演员都是不同的,他们可能没有多么深厚的配音功底,但是他们常常是红着眼睛去还原真实的叙事。不需要过多的旁白;不需要多么煽情的音乐;不需要多么精准的镜头,本真的生活就足够引发共鸣。

“推开世界的门,你是站在门外怕迟到的人,捧着一颗不懂计较的认真”,在每一集的结尾都会听到这首歌曲,它也奇妙的可以赞颂亲情、爱情、青春、自由等一切人生里的悲喜。《人生第一次》讲着推开门后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也同样映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我们汲取着同样第一次的勇气,揭开自己故事的谜底。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