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星
虔诚的上帝信徒――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杰出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毕生致力于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他和剧照其养女、神秘妩媚的科学家维特多利亚在实验室里进行高度机密的试验,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极其强大的能量――“反物质”。
在这个重大发现尚未对外公布时,列奥纳多在实验室里惨遭杀害,一颗眼珠被凶手挖走,胸口上赫然印着一个神秘的标记――“光照派”!更令人震惊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质不翼而飞。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应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首领之邀,前来调查这个神秘的符号。就在他到达的当天,失踪的反物质在梵蒂冈城地下某处被人发现。离开了实验室的反物质,会在二十四小时之后因为缺电而爆炸。这天正是天主教教皇选举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首领会聚在梵蒂冈城,藏在地下的反物质就如同一枚定时炸弹,如不能及时找到,整个梵蒂冈城便会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形势刻不容缓,兰登与维特多利亚一起踏上了前往梵蒂冈的冒险之旅……
光影大爆料
2006年,一部《达·芬奇密码》电影以强大的演员阵容和畅销原着做打底,营造了一种极大的宣传与轰动,这部电影在剧照宗教方面触碰了大量的禁忌,而使得大家对三年后这部前传性质的续集也抱有同样的疑问。影片还未上映,威廉·多诺霍负责的天主教联盟已经正式向《天使与魔鬼》的导演朗·霍华德发起了诘难,宣称朗·霍华德是在抹黑宗教所赋予的神圣使命。关于这一点,朗·霍华德说:“我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无论是我本人还是《天使与魔鬼》,都没有站在反天主教的立场上。我认为天主教徒以及跟它类似的教会,都应该抱着一种纯粹欣赏电影的姿态来看《天使与魔鬼》。”
对于有人提出丹·布朗的原着小说是一部充满了谎言的作品,朗·霍华德说:“ 电影工作以外的事情我并不关心,它是不是谎言并不重要,我的工作任务是拍一部好看的电影,我想让观众,尤其是阅读过原着小说的读者有一个公正的评判,不仅仅是针对这个故事,还有演员们辛勤的努力,以及我们对电影做出的适当改编。我已经预计到了梵蒂冈教廷会不喜欢这部电影,但这并不妨碍我的拍摄,我并不会希望教会的人会喜欢我,但我希望他们可以为了听到另一种声音而去看《天使与魔鬼》。”
对于这部充满了宗教争议的作品,朗·霍华德坦言了拍摄《天使与魔鬼》前前后后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在拍摄《达芬奇密码》的时候,我遇到了职业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拍摄阻力,我知道动摇很多人脑海里根深蒂固的信仰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但我想到,丹·布朗都能写出原著小说来,我顶着的这点压力又算什么呢?对我而言,最大的难题其实是搭建电影需要的场景,因为那些教会并不肯提供场地来给我们进行拍摄,而为了追求电影的严谨,我们只好自己重新完全的搭建一模一样的场景,这需要很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我们为这件事忙了很久,我很害怕中间出现什么纰漏,一些可笑的细节错误,这些会让观众觉得我们不够专业。所以影片的每一个部分我都检查了很久,确保不会出现这些问题。至于在现实中遇到的那些阻力,比起三年前已经好了不少。”
精彩花絮
1.本片里出现的圣伯多禄广场是剧组完全搭建的场景,因为梵蒂冈教会不允许本片的摄制组进入真实的圣伯多禄广场进行电影的拍摄。
2.虽然《天使与魔鬼》的小说早在《达芬奇密码》之前便已创作完毕,但电影的拍摄计划却是定在《达芬奇密码》电影版的完成之后。名义上《天使与魔鬼》是《达芬奇密码》的续集,实际从故事内容来看,称为“前传”更加合适。
3.娜奥米·沃茨最初曾计划在片中饰演维托里亚。
4.在《达芬奇密码》里扮演反派角色的阿尔弗雷德·莫里纳,在这一集里的预告片仅以声音出演,并没有正面亮相。
5.男女主角及梵蒂冈宪兵走进某座教堂时,当时内部正在进行修复工程,空无一人的大厅摆满了脚手架和塑料布。受好莱坞电影耳濡目染的观众应该会猜到这里一般会安排一些惊吓位。当镜头摇过高处的脚手架时,突然出现站在横板上的两只脚。当观众以为杀手就要现身时,镜头继续向上移动,原来那是两只遗留在上面的靴子!全场观众纷纷晕倒……
6.西斯廷教堂内正在举行教宗选举,广场上也聚集了多家国际媒体在做现场报道,其中居然有一家香港本地电视公司——亚洲电视的身影!不过画面中的女记者说的似乎既不是粤语也不是国语,即使是香港观众恐怕也无法听懂她做的报道吧。
光影感想
我从小学画画就知道,临摹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花费再多精力、临摹得再好也是赝品,老师对着千篇一律的赝品,也千篇一律的打分。但是对着原画搞再创作就不一样,最好是面目全非那种,吸收掉原作的精髓,将写实变成写意,却往往会有意料不到的惊喜。
这也好比,没有人会收藏模具里批量加工出来的艺术品,也没有人会耐心看到处转载的帖子,所以精确翻拍自己《趣味游戏》的哈内克被人指责变态,因为就算不够暴力,也没人受得了倒带一样的再来一次。
电影改编同样如此,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只会令观众厌烦,然后将全部精力集中在找茬上,一千个人读莎士比亚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扮演满足一千个人想象的哈姆雷特何其困难。
所以,郎霍华德这次学聪明了,同样是商业通俗大片,上次《达芬奇密码》改编得有点失败,因为对着原著老老实实地临摹,一点失误都令电影变得有形无神。
《天使与魔鬼》正相反,大刀阔斧,人物整合,删掉了错综复杂的人物情感关系、关于宗教、科学究其底里的探讨和任何有神无形的深度思考成分,光剩追踪的主干部分。明明原著中反物质的研发成功是将科学和宗教大一统的神器,而研发者列奥纳多·维特勒更是身兼牧师和科学家两种角色,所以小说具有了宗教和科学相互戗杀,人性与神性正面碰撞的双重意味。
电影直接将这种设置连同欧核主任柯勒这一关键角色一并删掉,书中详细铺垫的欧核也变成了最大的龙套,在欧核期间详细介绍的宗教背景更是子虚乌有。除了列奥纳多、柯勒,本片也没有把女主角设置为列奥纳多的女儿,把内侍设为教皇的私生子,所以那些悲伤、那些痛苦、那些暧昧、那些纠结,基本能剪就剪,能简就简,上来就直奔主剧情。
这样不算,还要再把主干剥剥皮,把一切复杂的具有宗教文化底蕴的线索都明朗简单化,真是变成天使指一指,追踪就开始。
所以现在再把面目全非的电影和原著放到一起,基本就不具有什么比较性了,这就是霍华德的高明之处。原著错综复杂的上百条线索,整合在一部2个多小时的电影中,还得包括大片必需的若干大场面,一定要有所取舍,所以与其费力描摹原著,不如索性抛开敏感内核,放手改造一部彻头彻尾的大片。喜欢内核的人,就自己去研究原著和相关专著好了。
剥过皮的主干很光滑,脉络也很清晰,就是每小时一次的杀人示法,外加最后的大爆炸,土风火水四个密码,天使指引光明之路。前三次必定失败,最后一次才能接近成功,但真凶还是要等到你以为柳暗花明才会水落石出。
最后就是对主干的装饰,现在主干很简单直接,为了让其卖相好,必须往上添加场面,添加那些令人血脉贲张的超级大场面,而这就是我要对本片唯一称颂的地方。读小说的时候,我就上万次猜想,那些教堂、那些拱顶、那些雕塑,得是什么样的富丽堂皇、巧夺天工才称得起天主教的神圣。
而影片真对得起那些视觉系的影迷,开篇就是教皇葬礼的盛大景象,还有片中众多的俯瞰镜头,那些对拱顶的仰拍,那些对雕塑的航拍,这些都是在小说中读不出的宏大,仿佛沉浸在艺术与美的海洋中。
一本争议小说,去宗教内核、除旁枝余蔓、剥线索外皮,再用大投资、大场面、大手笔包装,使其变成一个观众喜闻乐见的解迷罪案片,这是一次多么恢宏而又洋洋洒洒的写意呀!(整理:王龄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