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生疏”的松弛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14      

近日,博主“黑猫白袜子”分享的一则旅行见闻在微博上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一家人出门旅行,因一人的疏漏而导致行李被退回,其他家庭成员只得先带着身份证踏上旅程。出人意料的是,他们之间没有发生争吵、埋怨,气氛反而很融洽。这样一则小见闻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议,纷纷发表感慨:“原来世界上真有这么松弛的家庭关系。”好像一时间“松弛感”成为了网络世界的顶级褒义词。

刻板中的松弛感

那么,大家口中的“松弛感”到底是什么呢?对于松弛感的理解众说纷纭,难以定论,但各种说法都有一定共性,无外乎这三点:一是在面对突发情况或是棘手问题时放松心情,主动用平和的心态来冲淡紧张,这样心情得到平复时往往也能够冷静思考,方便我们理清生活中的鸡零狗碎。二是由放松的习惯衍生而来的乐观和稳定,尽管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重如泰山,也不会轻易消沉而陷入不知所措的境地,按照自己的节奏走好每一步路,可以妥善地处理诸多的麻烦和坏情绪,掌握自己的生活。其三则是超脱于放松之外的一种从容淡定,胜不骄败不馁,而达到这样的状态却是极难的一件事。

何多苓老师曾在《十三邀》中说:“我觉得‘松’这个词,对所有领域都是很重要的,你保持一种松弛;你不是‘紧’,‘紧’什么事都做不好,当然得有这个‘紧’的阶段,然后‘松’下来。”在人人都快马加鞭、努力拼搏的时代,放松仿佛成为了可耻的偷懒行为。通过“松弛感”我们不禁联想到2021年的年度热词——“躺平”。网络上也有人会把“松弛感”和“躺平”画上等号,认为这是在为懒惰找借口。其实不然。“躺平”是降低欲望,主动退出社会竞争,放弃磨炼,在自己的舒适区中生活。而 “松弛感”则是在向前奔跑的路上给自己留点欣赏沿途风景的精力和喘口气的时间,让自己可以温顾初心、整理思绪。因此,我们可以将“松弛感”理解为“躺平”和“内卷”取中的结果。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

在最近的综艺《跃上高阶职场》中,嘉宾八月身上就散发着这种

松弛感。虽然身处在加班赶点早已为常态的广告行业,八月直言:“我从不通宵,每天十一点就得睡觉。”在实际的工作中,她确实做到了提早上班,准点下班,并很好地完成了工作。与其他嘉宾身上有时难掩的急促、烦躁相比,八月始终是从容不迫的,她知道比起加班和老板的青睐,她更需要自己的生活。她掌握了时间的主导权,能够按自己的行事准则办公。当然,八月的松弛感背后有实力支撑,正是这种由个人能力带来的底气能够让她在工作上游刃有余。

紧绷的弦总是易断,松弛有度的人才能走得更远,“松弛感”带来的是豁达的人生观和掌控感。积极主动地生活,避免被外界制造的焦虑裹挟,是一种清醒自在的人生态度。

逐渐变味的松弛感

随着“松弛感”在网络上进一步传播、走红,松弛感拍照、松弛感穿搭、松弛感妆容相继出现。但我们要注意区分表面松弛与内心松弛这两点的不同。所谓“松弛感”并不只浮于表面,譬如宽松舒适的穿衣风格、随意翘起的碎发,慵懒的拍照姿势等表象,这种刻意营造的松弛感反而会变成一道枷锁,慢慢框柱你的行为举止,却无法让你感受到实在的放松。真正的松弛感应该是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这个时代的节奏太快,焦虑太多,需要有松弛感来摆脱压抑,但是过度地追求松弛感是不可取的。功利地想要得到松弛,实际却是慵懒堕落,更甚者失去了对生活该有的积极热爱。有不少人装作松弛,但内心一如既往的焦虑,只会加剧恶性循环,这毫无意义。这就需要区分表面松弛与内心松弛,松弛感不是在表面上做做样子,而是学会接受情绪的流动性,在内心里种出松弛感来,让松弛感自然生长。

人们常言:越在乎,越容易失去。“松弛感”是一种“不在乎”的能力,而“不在乎”有个前提,就是拥有Plan B。即使失败了,还有其他选择兜底。有人说拥有“松弛感”需要足够的经济实力、个人能力支撑,才能不被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绊住脚步,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工作。其实普通人也有把生活过好的权利,培养松弛感最好的办法是悦纳自己,坦然的接受一切,勇敢的面对一切,活出最真实的自己,是恬静的便是恬静的,不必装作活泼;是热闹的便是热闹的,不必强学温柔。可以狂奔着,也可以漫步着,在自己的路上按自己的节奏积极前行就好,只要对自己来说这是最舒服的步调。活得自然、活得真实才是松弛感的真谛。

很多时候紧绷感源于比较,源于外部渲染的焦虑,好像稍微出点差错就会万劫不复。但每个人的目标和人生进度都不同,要超越的对象应该是昨天的自己,而不是一味地和他人攀比。与其为了赢得别人的掌声,痛苦地逼自己成为“六边形战士”,不如给自己的六维雷达图留点缺口,给自己留出更多试错的空间。

毕淑敏曾在一篇散文中写道:“要像烟灰一样松散。”烟灰是人们将烟丝一节一节燃烧所形成的,燃烧一节后形成烟灰,处于松散状态,接着再次燃烧,形成下一节烟灰。烟灰每一次形成都是在为下一次燃烧蓄力,从而使全部潜在的能量释放出来,当代青年也应如此一般,奋斗时将自己燃烧,而拥有积极的“松弛感”正像是处于烟灰的松散状态,让自己为下一次的拼搏蓄力,在自己的方向上持续前行。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