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先锋评论 > 时评 > 新闻详情
象牙塔里的心事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5-25      

在大多数社会人士印象中,当代大学生少有烦恼,他们拥有着可以自由差遣的时光以及无拘无束的青春,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里追逐着理想和信念。然而在现实中,大学生群体里焦虑已经逐渐扩散,很多人成为那些焦虑的大多数。

(该表格来源于某高校对大学生焦虑调查报告)

迷茫是大学的必修课

“我能说,我其实完全对新闻不感兴趣么?”当聊到自己的专业,浙传18广播电视学邹赛雅同学面露难色。当初高考完报志愿,她兴冲冲地将所有空挡都填为设计类的专业和大学,这是她憧憬已久的梦想。然而,一本投档的六个学校,全部都没有录取。最终她来到浙传,开始学习一门之前从未接触的专业。“我根本没有新闻理想,也不想从事传媒行业。”周围同学都在忙着加入各种社团和全媒体中心,他们斗志昂扬地干着热爱的事,可是这样浓烈的传媒热情,完全感染不到她。她说自己无时不刻感到焦虑,朋友们与想要的未来越来越近,只有自己朝着相反的方向,渐行渐远。

江苏科技大学的曹晨阳同学有早起的习惯,即使在周末也保持着,谈及此点,她面露苦笑,调侃自己“没有办法睡懒觉”。学习俄语专业的她正处在大二的转折时期,面临着考研和就业的两个选择,专业课程学习也处于瓶颈期,明明很用功,进步却依旧不明显。一想到面临的问题,便会焦虑不安,任何空闲时间都想找点事情来做,刷一会手机也会增强负罪感,觉得自己在虚度光阴,即使是周末也同样如此。每次失眠打开朋友圈,看到周围朋友已经有了对未来的打算,他们分享着精彩的、生机勃勃的生活,再对比自己无趣单调的日子,她都会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一定要更加努力,不然会被甩出更远。

周予凡同学前几天为参加一场冬季校园招聘会准备简历,看着空荡荡的白纸,她不知道该写些什么。既没有出众的专业技能,也没有为之骄傲的特长,就连普普通通的社团经历,也是乏善可陈,想到这里,不由后悔自己当初因懒惰而选择退出;四六级证书是有的,可用处几乎为零,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根本没法和用外语实现正常对话。现在离大四找工作只有一年期限,她在焦虑自己为什么没有多学习些知识来提升能力,没有把自己变得更好。她盯着展板上被观摩的优秀简历,他们洋洋洒洒几大页活动经历和获奖概述,都在印证作者的优秀。看到这里,周予凡不禁又陷入了焦虑。

我们在焦虑什么

作为一名大学学生,首先最重要的则是学习问题。与高考前“高压型”学习环境不同,大学学习更多靠的是自我管理和规划。缺少自控力的我们突然处于宽松环境,像被禁锢多年的鸟儿重获自由,很容易由于无人监管而缺乏自制力,导致成绩下滑,再对比初高中的名列前茅,自然会生出落差感,进一步滋生了我们的焦虑。

大学时代不比中学单纯封闭、交际圈狭窄,在大学,有来自全国各地不同习惯、不同性格的同学,大学生初出茅庐,好奇心旺盛,总想交更多朋友,融入更多圈子,只为显得自己更加合群,是受欢迎的人。

而为了与不同圈子的人进行交往,变成更讨人喜欢的人,我们甚至只看得到他人的闪光点,为此怀疑自身性格,这会放大学生们的社交焦虑感。

第三个则是选择焦虑。从小学到大学,这一路上顺风顺水,我们有着明确目标——考好中学、考好大学,再加之父母在旁辅佐,提供各种建议,使得我们很少去想关于更多选择的问题。然而现实是,到底入哪个社团,到底选哪门课程,到底是考研还是就业,到底从事什么样的工作。这些疑问都成为了压在大学生心口上一个个沉重的问号。

在所有焦虑中最让人迷茫的,是平庸带来的焦虑。在这个被成功学浸染的社会下,媒体贩卖焦虑,社交网络加剧焦虑,每个人都变得更加浮躁——“我也想挣很多很多钱,做一个成功的人,可我好像什么也不会。”害怕自己变得平庸,却又不肯改变自我,逃避现实;向那些众人眼中更优秀的人学习,却又因此失去自我;随大流加社团、参加比赛,考各式各样证书,却始终缺乏深层自我思考和探究。这种焦虑被称为身份焦虑。

焦虑也可以成为动力

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在漫长的人类进化史中它被保存下来,是因为有其独特意义,焦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付诸于任何行动。焦虑不代表一味的负面情绪,换个角度而言,正视焦虑后的大学生们或许能得到更多前进的动力。没有了引导者的牵引,那就选择自己开路;远离了可以随时依靠的港湾,那就势必由自己给予自己安全感,焦虑像如同压力一样,它存在,并且还时常出现以此表现存在感,但在焦虑下原地打转无疑是个可怕的死循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