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时讯 > 院系 > 新闻详情
国美思政教授来我校谈艺术学生的人格如何优化
来源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科学部)       发布时间:2021-11-19      

        近日,讲座《艺术学生的人格优化》在学校举行。讲座有幸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杭州市“十四五”哲学社会科学专家龚华平教授主讲。1个多小时的讲座中,龚教授跟同学们分享了艺术学生的人格优化的概念以及路径,他提出要准确把握艺术学生的人格实然和甄选符合实际的人格应然,并提出人格优化的可能性。

        一开始,龚教授先对人格的界定,谈了各种各样的理解,比如道德的、社会的、法律的、心理的、哲学的、宗教的、生态的,还有艺术的,中国传统人格(人品、品格)倾向于道德人格,西方现代人格侧重于心理人格。龚教授认为要把道德人格与心理人格整合在一起的。他通过对狼孩,刘连仁等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同学们认识到人格具有社会性、整体性、稳定性、功能性、独特性诸特点。

        龚教授进一步对艺术院校学生的人格特点作出概括,常见描述有想象、直觉、冲动、情绪化、理想化、无秩序、有创意、爱冒险,喜欢艺术性质的职业和环境,最为突出的则是个性凸显。他也指出,可以辩证地看待艺术学院学生一些鲜明人格特点,即情感丰盛、个性鲜明、自由闲散、知识基础欠强、擅长形象思维。

        龚教授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格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当今中国大学生人格应然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是对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的传承,是对现代世界先进理想人格的借鉴,与马克思主义提出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和新中国以来国家进行的人格教育实践是一脉相承的。

        艺术学生人格优化因素众多,从纵向看有社会、学校、家庭、自我;从横向看有课堂、校园文化、实践、网络、舆论、榜样、制度。大学生人格优化的可能性在于所处的生长环境。

        艺术学生人格优化路径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龚教授认为,传统人格教育偏向以应然代实然,现今人格教育偏向以实然代应然,我们则着力于其间的切实关系,努力促成美善相乐、德艺双馨。

        讲座让同学们学习了什么是人格,并认识到艺术学生的人格的特点,以及优化的路径,并认识到人格优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人格优化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协同进行的。



(黎艳芳)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