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新闻学院姚懿菲:与羽毛球相伴的第十五年
回家路上,经过没有汽车、行人也较少的那段路,就用球拍颠着球走;回家之后,她会挥拍200次,然后在小区楼下摆球做步伐训练。这些事,18飘萍班的姚懿菲坚持了三年。
11月7日,她从小组赛到决赛一路拼搏,获得了浙江省大学生羽毛球锦标赛女子单打第二名的好成绩。

▲姚懿菲获奖证书
姚懿菲谈起决赛那天,耳边是加油声和评论声,她手握球拍,集中精力。她说,在这种神经高度紧张的氛围下,对每个球的处理都比平时更困难。


▲姚懿菲参赛照片
羽毛球,热爱主导的生命惯性
因为父亲是羽毛球教练,2、3岁时姚懿菲就在挥着球拍和父母玩耍了。6岁左右,她开始了步法练习、喂球等正式训练。
和大部分小孩不理解为什么要被迫学习钢琴、书法一样,姚懿菲童年时也不理解父母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己去学羽毛球,“要占用平时休息玩乐的时间训练,有时候会觉得很烦,但慢慢也感受到了羽毛球带来的诸多好处”。
她通过羽毛球结识到同样喜欢打球的朋友,收获比赛经历、各种奖项.......渐渐地,姚懿菲对羽毛球的热情从被动成为主动,打羽毛球成为了一种爱好。

▲幼时的姚懿菲
姚懿菲第一次参加比赛是在小学三年级,在小组赛中以失败告终。对于当时的她来说,这是人生滑铁卢一样的经历。
从小赞扬和夸奖就不绝于耳,这使她对自己的实力充满自信。然而对手来自有深厚羽毛球传统的小学,也并不疏于训练。对手的队友们在一旁加油鼓劲,陪同姚懿菲前来的却只有父亲一人。第一次站在赛场上的紧张、场外的呐喊声......她输掉了比赛,倍受打击。
她意识到了训练与比赛的差异:平时训练更注重技术的雕琢,但比赛是对心理素质、体力、技术以及场内场外各种因素的综合考验。这次比赛后,她更加刻苦地训练。回家路上,经过没有汽车、行人也较少的那段路,就用球拍颠着球走;回家之后,她会挥拍200次,然后在小区楼下摆球做步伐训练。这些她坚持了三年。后来通过羽毛球强校的邀约,她转学到了有球馆的小学,训练也随之变成每天从下午三点练到六点再回家。
从四年级的第二次比赛,一直到高二的每一年比赛,姚懿菲连续8年获得了厦门市中小学生羽毛球比赛的第一名。

▲姚懿菲在训练
从热爱,到责任
进入大学,姚懿菲加入了院羽毛球队,通过了校队的招新考核,并逐渐成为了队长。校队的训练在周一周三和周五,晚上5:10开始,7:30左右结束,每周会安排不同的训练项目,也会有一些队内的小比赛。
外出比赛,女子单打的项目使得她要经常独自准备,独自上场。虽然传媒院校参加比赛的校队人数相比其他学校要少,但场边的呐喊声从来不相上下。姚懿菲说,她能从中收获很多感动和力量。
“浙江传媒学院虽然不是羽毛球比赛的名校,但校队的每个成员都努力想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本次获得团体第8名,算是比较好的一个突破。”她说。
作为新闻与传播学院羽毛球队的负责人,姚懿菲发现队员们会自发地在训练的日子提前去占场地,在课余的时间相约着打球、开展活动。她很欣慰,对他们充满信心。

姚懿菲形容,她的教练员薛林峰是一个阅历深厚、羽毛球知识丰富且性格沉稳的人,在他身边就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力量。尤其是比赛的时候,他就坐在场边的教练椅上指导,让她及时改进一些不足的地方,让她安心。
“我很尊敬他,没有他就没有我的这些成绩。”本次比赛前,每周二的一整个下午都是选手们的训练时间,薛林峰教练经常会来指导选手改进动作,还会为选手们指定训练项目,让参加比赛的队友们共同训练。


▲教练薛林峰 ▲选手们庆功图片
在学习、生活与训练中找到平衡
在兼顾学习与训练上,姚懿菲有自己的规划。
“做好两件事情从来都是不容易的,需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的时间和精力,也必须做出一些牺牲。有时难免要回绝朋友一起出去聚餐、看电影的邀约。”
她说:“你要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然后进行取舍。”


▲姚懿菲大学期间生活照
在比赛中成长
羽毛球比赛的国际规则是21分一局,受疫情影响,本次改为了11分一局;比赛场地由主馆改为侧馆;仅有选手,教练员和几个队友能够进入赛场,不在场地内设置观众席;从后场区到比赛区要经过体温等多方面的检测;由工作人员将选手带入带出。
这次参加比赛,姚懿菲是冲着第一去的。“体育项目最好的一点,就是真实直观。付出的时间、精力比他人多,你就能够收获更多的回报。林丹与李宗伟两位羽坛传奇球星‘争斗十余载’,留下了35场交手记录,林丹能以25:11胜出,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每球必争的信念,残酷的赛场上要有一定的好胜心。最重要的是要相信你自己,这样才能给予他人相信你的基础。”
调整后的赛程节奏更快,对选手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小组赛到决赛这两天半的时间里,姚懿菲慢慢克服了内心的恐惧,珍惜每一个球,处理好每一个球。
经历了几局凭借意志力在大比分落后的情况下翻盘的比赛,她的心态变得更成熟了。在决赛中,因为两个球的失误和第一失之交臂,她感到可惜,但她认为,一路走来遇到这么多强劲的对手,自己也有所成长。“相信在以后的比赛中,能更加冷静的去对待每一场球。”

▲姚懿菲获奖照片

记者手记:
采访那天下午阳光很好,姚懿菲学姐穿着卡其色大衣,声音温柔,棕色的眼睛和披肩长发都透出一股亲和力,丝毫看不出在球场上拼杀的锐气。她说她欣赏体育运动的真实直观:付出越多,收获越大。我想这就是她最吸引我的地方:精致柔软的外表之下那种积极、自信的滚烫力量和那份认真起来谁都拦不住的冲劲。
她让我看见一种强者特有的含蓄的温柔。
羽毛球对她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份爱好,这种与她青春年华如影随形的运动已经和她的生活交织,成为难舍难分的一部分。15年来,她一直在努力。希望姚懿菲可以在羽毛球这条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