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晚18∶30,第17期“博士讲坛”在图书馆2楼报告厅举行。吴爱芳博士为大家作题为《影视剧人物主题音乐创作论》的讲座,这也是本学期举行的第一次“博士讲坛”讲座。
吴博士首先对影视剧人物主题音乐创作依据进行了分析。根据对多位作曲家的采访与自身看片经验,吴博士总结了创作的三大依据分别为人物的性格、情感、命运,并对这三点进行深入分析。她指出,作曲家总是先根据人物性格创造一小段人物主题音乐,通过音乐的变奏来表现她的喜怒哀乐。单独表现情感的音乐并不能称为人物主题音乐。在针对根据人物命运创作人物主题音乐时,并不是所有的电视剧都可以根据人物命运创作,往往只有剧中有那些带有宿命色彩的主要人物才可以。
吴博士分析了之所以会出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原因——创作的音乐纯粹根据性格,而剧中人物的性格与情感不协调。这就导致了该人物的主题音乐出现频率低,甚至专为其创作的人物主题音乐到最后只能做场景音乐。而影视剧人物主题音乐使用失效则是因为人物主题音乐的非专人专用、提前使用等原因造成的。
据同学反映,整场讲座中让他们印象最深的是吴博士对具体影视音乐作品的分析。在解析“按性格创作人物主题音乐”时,吴博士以电视剧《青衣》中傅彪饰演的“面瓜”为例。“面瓜”出场时响起的音乐是一段悠扬的长笛声,为何选用长笛来表现?吴博士认为,长笛的音色明亮,有助于表现“面瓜”乐观外向的性格。在分析人物主题音乐对情感的表达作用时,吴博士以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哥哥建刚出狱与家人团聚这一幕为例,吴博士巧妙地关掉了音效,只让同学们感受画面。没有了音乐的画面苍白冗长,强烈的对比产生的喜剧效果让不少在场同学忍俊不禁。同样,吴博士对《橘子红了》、《玉观音》、《无盐女》等作品中人物主题音乐的解析也让同学们津津乐道。
在提问环节,有五个同学与吴博士进行了交流。同学们的提问都很细致,不少都是针对讲座中播放的视频提问的。吴博士在解答问题之后,还给大家介绍了影视剧人物主题音乐实际的创作流程以及现状。
下期“博士讲坛”将由来自影视艺术学院的袁立本博士为大家解析《To be or not to be?——经典何以成为经典》。 (人事处、团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