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传要闻

浙传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浙传要闻 -> 正文

全省新闻界“走转改”活动进高校系列讲座在我校启动

发布时间:2012-09-10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先锋通讯社杭州9月8日电(记者:孔睿  摄影:黄冠)9月7日下午,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我校承办的全省新闻界“走转改”活动进高校系列讲座在我校下沙校区启动。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鲍洪俊,浙江省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厅副厅长蒋胜祥,省记协专职副主席钱大成,我校党委书记奚建华,副院长项仲平出席启动仪式。奚建华致欢迎词。


  “走转改”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简称。从去年八月开始在全国新闻界中组织开展。此次优秀编辑记者进高校开设系列讲座活动是为贯彻落实中宣传部有关通知要求,推动“走转改”活动取得更大效果而举办的。活动邀请了来自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的优秀编辑记者为我校师生介绍心得,传经送宝。


  鲍洪俊在启动仪式上讲话。他希望在座的未来的新闻界的生力军在高校学习期间能够有人文关怀、有民生情怀、有热切关注社会现状的眼光和胸怀,能提前感知到“走转改”的精神、分享“走转改”的成果、植入“走转改”的基因,为将来走上新闻岗位播下一颗精神的种子。
  启动仪式结束后,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浙江记者站站长何盈、浙江日报记者部俞佳友和浙江广电集团民生休闲频道记者余云、都市快报记者张姝这四名“走转改”活动的先进典型讲述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部分师生聆听讲座。
  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2所高校的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和相关学院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语言来自百姓

  杭州市首届十佳“名记者”之一的都市快报记者张姝以摄影记者卡帕的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为开场白,讲述了自己与采访对象心贴心的经历。正是这样的想法,让她的手机通讯录里保存了2551个活号码,让她与“最美妈妈”吴菊萍建立起了闺蜜般的友谊。
  “我想,新闻工作者在采访中发现向善的力量,这是我们的职责。传递希望、鼓舞信心,这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张姝记者说,“有一种力量始终在推动着我,我想不仅要自己感动,也要用朴实的语言写出来让读者感动。”
  在近期报道“最美爸爸”黄小荣从4.7米高处跳下救溺水女童的新闻时,她和摄影记者为解释“4.7米”的概念拿着等高的竹竿沿着杭州的马路一路测量寻找参照物,发现4.7米相当于两辆公交车叠起来的高度、相当于立交桥往下不到地面一米的地方。她说:“只有这样生动的文风,才能让读者更贴近新闻人物并了解他们这么做的意义。”


  与张姝一样,有着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省十大之江先锋、浙江飘萍奖获得者等多个荣誉的浙江日报记者俞佳友也有着类似的新闻理念——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最生动的语言来自百姓。他曾于2009年下派到青田县万阜乡,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被百姓誉为“为民记者”。
  去年6月回报社后,浙报集团专门成立“佳友民情工作站”,在《浙江日报》上推出“佳友民情快车专栏”,他的报道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鼓舞了很多社会爱心人士为困难群众捐款。他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沉得下、站得高、看得远,走到老百姓心坎里,做百姓亲人。”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浙江记者站站长何盈一身运动服,上午还在采访现场报道,下午就赶到启动仪式上进行讲座。她为在座的传媒学子播放了她的获奖作品《走基层?皮里村蹲点日记》的视频片段。仅仅3分钟的短片展现了皮里村孩子上学经过的峭壁之路。短片里制作团队也和孩子们一起上峭壁,其中的一个片段把镜头给了摄影师流泪的脸。她认为通过参与“走转改”活动,新闻界的记者们重新上了一堂课、接受了心灵的洗礼,其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有了转变。
  何盈记者把新闻比做成易碎品,她说:“但像制作作品一样细细雕琢,是一件很解渴的事。虽然采访中会有生命危险,但当作品呈现在观众前,引起大家的共鸣,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何盈记者团队中从我校毕业的优秀记者也来到了现场。其中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06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毕业生高珧说:“做记者需要坚持。这种坚持就像挂QQ,每天两小时,很快就会见太阳的。”


  浙江广电集团民生休闲频道《1818黄金眼》记者余云以自己“走转改”活动期间制作的优秀作品《宁波市居家服务养老体系》和《北林垟山民的专属司机》为例,向在座的传媒学子传达“小记者,大民生”的新闻理念,指出做记者要“好题材不放过,好细节不错过,好情感不流失”,“带着激情的心去基层看世界”。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