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高铭的《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深受震撼之余,我更怕变成一个疯子。二十多个精神病患者的案例就那样真实地展现在我的面前,阅读时脑子里的画面就是一张桌子,桌子两边是患者和我,对的,总会不自觉把自己当成作者,与那些奇奇怪怪的精神病患者交流。为什么会恐惧呢?为什么会怕自己变成一个疯子呢,因为有些患者的陈述逻辑实在太完美了,你找不出任何破绽来质疑或否定。这样的话你会慢慢接受患者的观点,然后,莫名其妙地,思维就被“掳走”了。
可是,即使恐惧,好奇心还是带领我跳进这本书,在这些故事中无法自拔。这些医生判定的精神病患者经常是让我肃然起敬的,在众人都反对的情况还能如此坚定自己的想法,还能任性地表现最真实的自我,至少这一点是可贵的,虽然这个自我也许有点病态。这也是我对这本书感悟最深的地方,不是对患者的同情,不是对作者的崇拜,也不是寻求悬疑故事的刺激,只是深刻地觉得在灵魂深处寻找最真实的自我这件事有多么重要。
多重人格 多重自我
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有着三重人格,一个是脆弱的妹妹人格,一个是冷漠的哥哥人格,另一个也是哥哥的人格,但这个人格消失得早一些——被人格入侵而导致死亡。妹妹人格认为自己有个哥哥,实际上没有——或者说很早就夭折了,在“她”出生之前。但“她”在小时候知道了曾经有过哥哥后边逐渐开始坚信自己有个很会体贴照顾自己的哥哥,而“她”是妹妹。在“她”杀了和自己同居的男友后,坚持说是哥哥帮“她”杀的。哥哥人格却是个与妹妹人格完全互补的存在,他聪明、冷静、理智,甚至清楚地知道自己拥有多重人格,他向作者阐述了关于三重人格的故事,他也明白自己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应该说,他希望自己受制裁。可是多重人格是量刑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意味着他无法轻易遂愿。结局是悲哀的——患者自杀了。
可是这与我所说的真实的自我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患者真实的自我其实有三个,也就是他的三个人格,这让人觉得有些毛骨悚然,可现实就是这样的。三个截然不同的人格展现了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与他幼时留下的一些成长阴影有关。正常来说,一般人都会说自己只有一个人格,可是我实在觉得一个人不可能只有一个人格。每个人的性格都具有多面性,也许上一秒你还静静地看着书,下一秒你就画上烟熏妆去泡酒吧了。大胆地想想,多重人格也许并不是一种病呢?人们心里会有很多扇门,在特定的场合打开特定的门,摆上恰当的表情,说出恰当的语句,你能说这是不正常的吗?我们会有多个自我,但最真实最经常伴随生活的也许就只有那么一两个,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会用安静、热情、悲观等确切的词语来形容,因为那是他最经常携带的人格。而不管怎么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与各个人格好好相处,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绪,不断尝试着了解自己,让各种人格的长处结合,从而得到发展与进步。当然,切莫过于钻研,适当地了解、反思,认真地与自己交流,这就足够了,走火入魔总是要招来灾祸的。
遇见真我 坚定自我
书中很多精神病患者思维都是十分跳跃的,简直可以称得上非人的存在。我们以为遇见外星人已经很不可思议了,可是他们更天马行空。有相信四维空间存在的物理神人,有认为人类文明是一种伪装的文明并自认为自己绑架过外星人的女汉子,也有坚信世界本质像果冻的冥想者……奇奇怪怪的人特别多,各行各业的都有,可是没有暴力威胁的患者看起来都那么正常,有些的思维甚至严密得无懈可击。精神病患者这个身份无可厚非,但客观来说,这类人才真正敢于坚定自己,撇开他们的精神问题不说,这种坚定自我的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
大学里花样很多,让人分神、不知所措的也很多,坚定自己所想所爱,想想初衷,这才是最要紧的。目前找不到没关系,这就像婴儿刚出生时不会走路一样,我们是大学里的“婴儿”,在学会独自走路的过程中摸索前进的方向。当然,前提是你不断地走路,不倦地前行,无怨无悔地作出自己的选择,至始至终地坚定自己的初衷。
这本书记载的故事有时让我不安,有时读着读着又会莫名心酸,偶尔戳中泪点。我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满腹经纶,只是觉得有一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希望更多人和我一起感受这本书的魅力。
文章作者:陈敏丽 编辑者:黄田心 王楠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