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高粱地里的红——观《红高粱》有感

发布时间:2012-11-19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我给你们讲的是我们家乡那块高粱地发生的神奇事儿。”稚嫩的童声讲述着那里的故事。十八里坡旁的那块高粱地,红的鲜艳红的热烈。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活的自由活的舒展。
  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张艺谋的作品《红高粱》也再次被人关注。该电影改编自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并在1988年获得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电影以童稚观点回忆“我爷爷”和“我奶奶”从相遇到在十八里坡开烧酒作坊再到对抗日本入侵的故事。淳朴的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原本安静的高粱地,因为日本人的入侵红的更加耀眼。电影通过光影色调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独白和声音的使用奏响生命力的赞歌。
  红色,不仅染了一片高粱地,染了高粱酒十八里红,染了日本侵略时的一片天,更染了勃勃的生命力。红色,炽澄热烈,象征着意志、革命,更是原始生命力的代表。电影从最初“我奶奶”嫁人开始就运用了原本喜庆的红色,但是这里红在晃轿中显得并不喜庆,与灰蒙蒙的天空和褐色的土地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画面中不停的晃动,十分醒目,其实是表现“我奶奶”对于封建婚姻制度中唯利是图的不满。这种强烈的红也预示着一股反抗的力量,是强烈生命力的体现。这也为“我奶奶”回家和其父亲闹翻的情景做了铺垫。而在电影的最后“我爷爷”和“我爸爸”都被染红,只剩简单的黑色勾勒轮廓,表现的是悲壮的情绪,对日本侵略的仇恨和对“我奶奶”的哀悼。天空中的日食,有红变黑,再有黑变红,象征着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一定是光明的。有着极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心。
  其次,电影中的人物性格特征鲜明。“我奶奶”是一个被赋予了太多传统女性的特点的人物,她隐忍,坚强,但是她又敢爱敢恨,怀着满腔热血。在晃轿的时候,尽管她吓得脸色苍白,她依然拾起了事先准备好的剪刀,愿意用死亡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在日本侵略者到来,剥了“我罗汉叔叔”的皮以后,她带头喝下了要为“我罗汉叔叔”报仇的高粱酒,又为十八里坡的男人们准备了一大桌子丰盛的饭菜。她有着传统女人的贤惠,但是不懦弱,勇于撑起一片天,就像她撑起十八里坡上的烧酒作坊一样。而“我爷爷”则是一个典型的陕北汉子,有着粗犷的嗓门,魁梧的身材,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他为了“我奶奶”去找秃三炮算账,为了“我罗汉叔叔”点亮了高粱酒,奋力报仇。他亦是敢爱敢恨,所以才会架走“我奶奶”,才会酒后吐真言,才会让高粱地见证他们的爱情。他们都是展现生命力的人,活的洒脱自在且真实。
  最后想说的是电影的独白和声音。电影是以“我”的角度来讲述,可以完整的串起整个故事。而独白一共出现过12次。但是每一次都是出现在阐述人物关系、时间变换和周围环境的情节转折点上,使得电影在虚实结合中表现出生命的张力。整部电影我印象最深的是唢呐的声音。第一次出现在“我奶奶”初次前往十八里坡的高粱地上,吹响了结婚时的喜悦。第二次出现则是烧酒作坊的男人们准备砸日本人的汽车,此时“我奶奶”已经在日本人的枪林弹雨下身亡。同样的地点,同样的唢呐,但已是此去经年,物是人非了。
  电影《红高粱》是寻根文化的体现,赞颂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原始的生命力,还有他们的朴实和真性情。通过红色渲染,人物性格的塑造和独白声音的运用,将黄土地上人民最原始的爱国情怀表现出来。
  电影最后在“我爸爸”稚嫩的童声中结束,唱响了对“我奶奶”的离歌,也是唱响了革命情怀,唱响了对未来的期盼。
  ——“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陆,长长的宝船。”
  ——“娘,娘,上西南。溜溜的骏马,足足的盘缠。”
  ——“娘,娘,上西南。你甜处安身,你苦处化钱。”

(文/先锋通讯社记者 傅雅梦    责编/陈慕祥)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