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社杭州5月24日电(记者刘玉茹) 室迩人遥,往哲仪型宛在;山高水远,先生风范长存。
5月24日下午一点十五,为迎接建党90周年,促进红色精神的流动,影视艺术学院(电影学院)在组织部的率领下,发动了全院10级的入党积极分子们来到位于杭州市庆春路210号的马寅初纪念馆进行了参观。“此次参观的意义,在于让同学们重拾红色记忆,在庆贺建党90周年之际,能够不忘记曾经为了国家、为党、为人民做出过壮烈牺牲和杰出贡献的人们,瞻仰前辈风姿,缅怀英雄壮举。让红五月的精神流动起来!”本次活动负责人——影视艺术学院组织部杜捷同学陈述了此次马寅初纪念馆之行的内在深意。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
没有宏伟的建筑,没有肃穆的碑铭,有的只是一座红白相间的中西式花园小楼,掩映在蓊蓊郁郁的树影间,素雅,高洁。这是记者走进马老的“竹屋”时留下的第一印象。
虽不至于像外界所描述的那样——梅竹扶疏,芳草含露,但坐落于闹市之中却闹中取静、别具清幽的小楼也自有一番独特的隐逸之风。
这座小楼就坐落在杭州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旁,1936年马寅初买下了它,从此成为他办公休息的住宅。静立于竹屋二楼的露台前,低头是郁郁葱葱的竹林,眺望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一座“竹屋”仿佛令人同时身处在两个世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马老身居闹市而心忧天下,独居小楼坚持著书立说,不顾外界的政治风波,任凭国际的风起云涌,完成了他一生大部分的经济学论著和演讲稿。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屋”,并非是真正的竹屋,而是一座历经沧桑的砖木结构的别墅,马老爱竹,尤其喜爱竹子的“虚心劲节,宁折不屈”,而这一点也正是马老一生风骨气节的写照。
沿着红木楼梯拾级而上,记者在三楼阳台的正南墙上发现了两个镶刻大字——“竹屋”,遒劲的笔触彰显着铮铮不屈的气节,也许,这便是马老“竹屋”的由来。

坚持“一不做官,二不发财”的马寅初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国。抗战时期,为抨击四大家族大发国难财,马老不惜得罪蒋介石而被囚禁数年;1957年,敢怒敢言的马老不顾周围的一片质疑,提出了石破天惊的“新人口论”学说;而在1958年到1959年的动乱年代里,面对着康生、陈伯达直接插手的全国大批判,马寅初毅然发表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而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
马老一生多次身陷囹圄,然而他用倔强和坚毅书写了百岁传奇,真正印证了郑燮那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屈不挠徵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
马老一生曾因被软禁而错过了许多的生日,一次,在马老的60寿诞上,周恩来、邓颖超亲手书写了对联“桃李增华,坐帐无鹤;琴书作伴,支床有龟”作寿礼,然而我们的老寿星却不在,原来,当时的马老因为痛斥国民党反动统治被蒋介石关在了贵州省集中营内。
1982年走完百岁人生的马老安详地离别了人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称他是“我们中华民族难得的瑰宝”。

“我觉得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应该号召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而不该仅仅是入党积极分子,像马寅初这样的榜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活动结束后,10制本(2)班的薛忠宇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图/刘玉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