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是生命之水。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人需要血液。因为血液,疾病得到了及时救治,手术得到了顺利进行。而许多奇迹的发生,正是因为这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举动——无偿献血。无偿献血,使A、B、O、AB都不再是简单冰冷的字母,而是代表着人们的那份希冀。
今年的10月1日是我国《献血法》颁布的第20年。1998年10月1日我国《献血法》正式实施,以法律形式确立了无偿献血制度。20年来,我国无偿献血制度面向全国推广,全国无偿献血人次从1998年的32.8万上升到2017年的1459万,献血量从1998年的400万单位(800吨)提高到2017年的2478万单位(4956吨),献血量增加了5倍之多。这份数据报告不仅体现了我国献血人群的参与度不断增强,还意味着生命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愈加重大。

浙江高校献血情况
累计献血19.35万人次、累计献血率18.54%、年平均献血率4.64%……交出这张成绩单的,是浙江省的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献血的公益事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无偿献血中,大学生到底有多给力?让我们一起来看几组官方数据:
据统计,全省高校共有101所(含独立学院9所)。据统计,2012年度至2015年度,全省高校师生累计献血19.35万人次,累计献血率为18.54%,年平均献血率为4.64%,献血总量超过5389万毫升,约占同时期全省献血总量的7.55%。

2015年,全省献血总人次63.35万,常住人口总数5539万,平均献血率为1.14%,高校学生献血率是全省社会公民平均献血率的4倍,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
2012年度至2015年度,全省高校年平均献血率为4.64%。其中年平均献血率超过5%的有38所,占比38.78%。具体分布如下:

这一系列沉甸甸的数字,不仅体现了广大高校师生为保障临床用血做出的巨大贡献,更反映了无数大学生们勇于担当的青春情怀。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映衬着无数莘莘学子积极参与无偿献血事业的华丽身影,也记录着广大在校师生和血液战线工作人员风雨同舟、奋力前行的坚实足迹。全体师生身体力行,捐献热血,书写青春,成绩斐然,把希望的种子洒向病患的心田,把青春大爱洒遍浙江大地。而随着时间的脚步,这些数字、比例还在不断上升。
阻碍大学生献血的主要因素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同学雷欣怡从来没有献过血,她表示自己很害怕打针,尤其是抽血时那么粗的针管,更担心采血过程中医疗器械不安全,如果染上什么疾病就得不偿失了。
武林广场献血点工作人员杨医生已经在该行业工作了七年,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面对过形形色色的人,他表示这种对献血的看法比较普遍,大部分不愿意参与献血的大学生都是因为对医疗卫生不放心,这与学校和社会对这方面重视不足有关,校园内开展的献血讲座和活动都较少,大学生对此了解不足甚至有误解情有可原。并且他解释,献血一定要去正规献血点,学校献血车可信度较高,可以放心,千万不要去没有任何可信度的非正规献血点。

我校18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于文杰同学,在得知学校组织的无偿献血活动后便积极响应。但由于自己从来没有献过血,所以她表示心里还是十分紧张。加上没有学习过相关献血知识,因此对献血的保障和要求等知识不清楚。在献血站护士的讲解下,于文杰才放下心来。“看了专业的献血宣传单,得知适当的献血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可以预防很多疾病,并且一想到我的血液可能会救助某个生命,就更加坚定了我参与无偿献血的决心。”
对针头的恐惧,对献血的误解,是大学生不愿意参与献血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18级录音2班的庞媛同学在被问到是否会因为害怕而不去献血时表示,自己确实会因为献血会不会影响身体健康的问题而担忧,会因为献血过程会有疼痛等反应打起退堂鼓,但她还是会尝试去突破自己。“献血于我而言十分有意义。献血的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痛,400cc在十分钟不到的时间就被抽走了。可当我一想到我的血液可以为别人带来生命的希望,感觉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庞媛笑着说。诚然,用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这是我们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可以做到的。因此,学习相关献血知识,了解正确的献血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相关数据表示,在大学生参与无偿献血的渠道中,学校组织占51.61%,无偿捐助血液是唯一安全并有效的渠道。为积极响应社会公益活动,宣传并培养学生的奉献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邀请了浙江省血液中心的团队,为浙传学子参与无偿献血这一价值非凡的活动提供可靠的平台。

无偿献血践行情况
然而在面对同样的献血话题,每位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血液是身体内重要的运输物质,对我们的生命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而,每位同学对待无偿血液的态度都应该被理解且尊重。我们采访了50位在校大学生,他们对待无偿献血的态度如下:

采访调查数据显示,有过无偿献血经历的大学生约占总人数的24.6%,在剩下的有过无偿献血经历的大学生中,仅参与1-2次无偿献血的学生占大多数,而三次以上的大学生仅占3.23%,参与四次及以上的为0。由此可见,部分大学生对于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偏低。除了宣传不到位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更多的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奉献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很多高校为唤醒学生的社会意识,组织同样的无偿献血活动,很多同学报名参加,但却并非出于主观意愿,而是为了不得不休满的学分。在采访过程中,不少同学袒露自己参与献血活动是冲着学分来的,甚至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参与献血是因为“我不差学分”。这些数据和前面浙江省大学生献血数据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我们也不禁扪心自问,自己有没有做到呢。这一反差是真实的存在,也是高校学生群体里的另一种反映。
来自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学生向进,在11月20日在浙江传媒学院献血车上进行了第一次献血活动,刚刚献完血的她脸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悦。在问及为什么会想到献血时,她坦率而又真诚地回答道:“其实本来是为了获得0.2个学分,加一些德育分对评奖评优有好处,但是在这过程中我还能帮助到他人,利人利己,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也有许多同学参与献血活动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出力”。
“在我很小的时候,家的附近有一个爱心献血车”18级电子信息的梁漪同学说:“或许是因为受到这样的影响,让我从小就有了献血想法,所以今年我刚满十八岁就去献了血。” 梁漪表示自己献血是为了传递爱心,希望可以通过献血这样的小小举动帮助到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在献血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认为做善举、献爱心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以后我也会热衷于像献血这样的传递爱心的公益活动,帮助别人可以带给我快乐。”
18级电子信息吴雯煜同学表示:“因为无意间看到的关于献熊猫血救人的新闻,让我有了献血的想法,对于我而言,献血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或许自己的一点血,对别人能起到救命的作用,挽救他人的生命,阻止一些悲剧的发生,虽然我的血型不是特殊的,但我想能尽一点微薄之力也是好的。”吴雯煜同学表示献完血的自己会在内心深处得到些许安慰,并且会有帮助到别人的成就感。
无偿献血好处多
对于献血者自身而言,献血可以提高造血功能,促进血液的新陈代谢,不断产生出更具生命活力的年轻细胞。献血可降低血脂,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生。不仅如此,适量献血有益长寿,减少癌症的发生率。同样,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配偶可以免费用血。
对于社会而言,无偿献血者是值得尊重的,他们的血液会帮助到许许多多的伤病患者,甚至挽救他人的生命,所以说无偿献血是一种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这种无私奉献的行为让国家医疗体系更加完整,让社会更加和谐。
无偿献血活动的顺利开展,宣扬了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为整个社会传递了积极的力量,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大学生们对献血这一活动的不同看法。生命不易,希望所有的爱与温暖可以继续传递。献血就是一个赠送生命这份礼物的过程,我们素昧平生,却对你的好铭记于心。让我们为每一位无私的献血者致以最诚挚的感激,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