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4年开始,每年的12月13日,南京都会拉响防空警报,以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在2014年的第21次的公祭时,这个形式终于上升到了国家层面——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当日, 南京全城响起警报声。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为国家公祭鼎揭幕,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中他回顾历史、痛斥暴行,盖棺定论、告慰亡灵,展望未来、祈愿和平。除此之外,在南京的大街小巷,无论男女老少,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秦淮河畔、夫子庙前、明城墙下、长江两岸,汽车停驶,行人驻足。一分钟的默哀时间里,伴随刺耳的警报声,驾驶员鸣笛致哀,行人低头默哀。
官方赋予了首次公祭以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公祭日是以正义为名。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分别发表了一篇社论和评论。人民日报社论的标题是——《构筑捍卫正义的国家记忆》。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事实就是事实,公理就是公理;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历史事实不容篡改,国际正义不容藐视,人类良知不容挑战。”而新华社则评论到“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捍卫真相就是捍卫正义。”两篇文章义正而词严,悲壮而有力,声与情并茂。我读出了这样的含义——真相不能被掩盖,历史不能被篡改,正义不能被藐视,良知不能被挑战。两文都强调了捍卫历史的真相,那就是——维护正义。
正义是什么?正义是积极响应中国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而不是失声沉默或是发表带着傲慢和偏见的报道;正义是正视历史,承认罪行,而不是罔顾公理正义否认南京大屠杀,否认历史;正义是向世界揭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而不是肆意篡改日本教科书甚至美化“丑陋”的罪行。中国曾经遭遇非正义的战争并损失惨重,中国今天对死难者的祭奠和对侵略者的谴责,都是在追求和维护正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铭记历史,永远记住那段屈辱的历史,不让历史重演,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当然,在当今时代,面对日本、面对世界,我们只呼喊公平正义是远远不够的。习近平主席在公祭日时做出重要讲话,告诫人们要时常怀有感恩之心、剑胆琴心、触目警心以及壮志雄心。
感恩之心——国家公祭,不仅缅怀罹难同胞,也感激友人相助,不仅是惩恶扬善,也是感念恩德。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我们无以回报,惟有用心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习近平心怀感恩,以身垂范,给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树立了榜样。只有懂得感恩并常怀感恩之心,才会更加珍视和平。
剑胆琴心——“我们不应因一个民族中有少数军国主义分子发起侵略战争就仇视这个民族,战争的罪责在少数军国主义分子而不在人民,但人们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都是善良的,都渴望和珍视和平,因此“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触目警心——“一切罔顾侵略战争历史的态度,一切美化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论,不论说了多少遍,不论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是对人类和平和正义的危害。对这些错误言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必须高度警惕、坚决反对”。中国人民应凝心聚力,把维护和平当作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为,共同应对当前纷繁芜杂的国际形势,共同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壮志雄心——“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正在意气风发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中华民族的发展前景无比光明。”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应对各种挑战,共筑和平繁荣的“世界梦”。(学习大军)
只有公平正义普照,和平才会永驻人间。
文章作者:刘安琪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