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活着》

发布时间:2015-04-12 来源单位:新闻与传播学院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这句话在小说《活着》的主人公福贵身上能得到最好的印证。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父亲被气死,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哑巴。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作者对于“死亡”的安排是匠心独运的。父亲的死第一次把他从生活中唤醒,使他开始谋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伤员们的死使他开始了解到战争和生活的残酷,更体会到家的温暖;就在他与家人团聚之时,母亲的死更是引发他对自己深深的自责,也让他刚刚品尝到亲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一切趋于平静的时候,儿子“有庆”的死再次给了这个家庭以沉重的打击;人近暮年,就连唯一支撑他活下去的希望——孙子“苦根”,也离他而去……现在看来近乎荒谬的情况,也是当时社会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遭遇,集中反映在主人公福贵的身上:生活的疾苦,亲人的离去……一次又一次地体会着从天堂直坠入地狱的感觉。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死亡”来表现“活着”的手法,不得不令人惊叹。

余华这样说起写这篇小说的缘起,“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他,他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入了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福贵经历了多于常人的苦难,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与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活着》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福贵人生的思考,也是对现世活着的人的一种人生的思考。生命短暂,有时是鲜亮的,也会存在暗淡的时候,但它们却都是组成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它是多么的凄风苦雨,无论它是多么匪夷所思。最终,我们都需要用自己丰富的心灵去承担、消解、超越、没有什么能救自己,除了自己。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文章作者:张子豪 编辑者:黄田心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