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的是抑郁症,而且是很严重的抑郁症,重度。主持人曹可凡说他很想知道,他父亲(因抑郁症)离开他的时候心里怎么想的,我觉得因为我有这样的经历,我可能可以告诉他,一个抑郁症患者离开人世的时候,他是什么感觉?他特别快乐。”在录制《艺术人生》节目时,主持人崔永元用这样一段话描述了他患抑郁症时的心情和感受。
没有经历过抑郁症困扰的人或许不知道,这种使人长时间陷入抑郁情绪的疾病,会给患者带来多大的压抑感和痛苦。就像感冒一样,吃了药或许可以缓解病症,但是永远需要经历一段头痛、浑身乏力、嗓子难受的漫长恢复周期才能够治愈。尽管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但当心灵覆上了一层枷锁,在束缚中等待的生命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校园里的隐形杀手
校园自杀、他杀案件越来越多地被曝光,这反映出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不稳定。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北京有15名高校学生因为抑郁症自杀;2014年3月17日,南京某高校女生因为抑郁症自杀身亡,生前在微博上留言“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2016年3月28日发生的四川师范大学杀人事件,行凶者也被曝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种种怵目惊心的数据显示,现如今,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校园的一大杀手。
那么,抑郁症到底是什么?
在医学上,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抑郁症带来的心境低落,会使患者的情绪从消沉、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产生自杀的念头。部分病例有明显的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发作一般持续至少2周以上,长者甚或数年,多数病例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就像感冒一样,每次发作大多数可以缓解,但有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孙学礼教授在一篇专访中提到:人的生活目标最终是追求愉快感,而抑郁的特点就是找不到愉快感,这就是认知障碍。大多数人能够赋予自己的行为以意义,有希望与目标,于是能活得津津有味,而抑郁就恰恰缺少了赋予生活意义的能力,故而会出现“度日如年”的现象。“所以抑郁并不是我们所指的情绪低落,而是缺少了赋予意义的机制,(患者)会觉得生活毫无意思,对死亡就会毫无恐惧,反而(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
这与我们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抑郁情绪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据对我校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显示,超过50%的同学偶尔都会有比较负面的情绪产生。那些和朋友争吵之后的难过、被误会的愤懑、达不到目标时的无能为力,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自我排解,来得快去得也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体验。但抑郁症和抑郁情绪是不同的,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疾病、一种病理性的抑郁障碍,它的存在会大大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精神状态,使其长时间被束缚在压抑和焦躁当中,难以自拔。
抑郁症的爆发来自于抑郁情绪的长期压抑,抑郁症的产生又会导致新的抑郁情绪出现,两者的发展关系就如同质变和量变类似,但是前者程度更深,影响更深,危害更大。
简言之,抑郁症是一种对患者本人的身心会造成极大危害的病症,就像是一个将人们灵魂中所有幸福感和快乐感吸走的摄魂怪。
“被破坏的水闸”
那么,抑郁症的病因到底是什么?
在针对我校学生的本次调查中,90.63%的人认为是生活压力导致了抑郁症的产生,82.29%认为这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关,这之后则是恋爱失败、家庭背景、遗传因素等原因。
然而,我校心理老师王珏却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抑郁症不是一个受到短期刺激之后突然产生的“急性病”,而是一个有根源、有“潜伏期”的病症。家庭关系的不和睦、良好成长环境的缺失都会在人的人格构建中造成很大影响,而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只会成为抑郁症爆发的导火索。患有抑郁症的人天性比较敏感,在遇到生活中的琐碎或者陷入长时间的瓶颈期时,糟糕的情绪就会因无处宣泄而堆积,就像大坝一样,一旦被破坏,将带给下游难以预料的损失。抑郁症,就是那个被破坏的水闸。
抑郁症不仅仅是心理问题,也有生理原因。生理角度上,抑郁症的形成原因在于缺少儿茶酚胺,主要指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大脑突触间隙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下降有关。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是可以让人感觉兴奋、幸福和快乐的激素,而抑郁患者体内由于脑部病变或环境刺激,极度缺乏这两种物质。这一趋势如果发展到“症”的程度,则与感冒、癌症相同,就是疾病,只不过这种病不是明显的身体残缺。
“抑郁”的反义词不是“快乐”,而是“活力”。抑郁患者不是因为一两件小事而感到痛苦,而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们不会“矫情”,反而“高冷”——他们不想回应任何期待和问询,又为自己无法满足他人的期待而痛苦,最终陷入情绪的死循环。他们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热情,甚至连吃饭的咀嚼都会是无意义而痛苦的——他们的世界里,似乎一切都失去了“存在意义”。
抑郁患者不会伤春悲秋,无病呻吟,他们与人一起时,有时并没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因此,当一个抑郁患者向人们发出最后的求助——“我真的撑不下去了”的时候,许多人会觉得“你只是最近太累了,看开点,休息休息就好了”,许多患者就是这样被逼上了“绝路”。他们不是意志不坚定,而是真的需要倾诉,需要实质帮助。指责一个抑郁患者软弱,就宛如对一个刚截肢的人说“你怎么跑不下来马拉松”。
“无效的理智”
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被采访者M是一名学生,大一上半学期患上重度抑郁症,如今依旧休学在家。
她刚进大学校园的时候,对于一切都充满了美好的想象,就和所有普通的学生一样,“想交很多很多好朋友,想好好学习,想变成更好的自己。”
M积极参加学校活动,成功竞选为四院联合晚会的主持人。没想到,这一次的机遇竟然成为噩梦的开始。服装自备、主持稿自备、彩排在即,繁琐的事情接踵而至,M将大量的时间精力都放在其中,但她突然发现,在高强度的精神压力下,自己睡不着觉了,会整晚保持着清醒的状态,翻来覆去思索即将到来的晚会和自己的准备情况。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一个礼拜,不知道为什么,在做出相应调整之后,M的情况却愈发严重,甚至出现神经痛、吹过风之后脑袋会很疼的症状。这大大地影响了她的正常生活,她的心理和身体同时承受着创痛和难过,看不见的黑狗的阴影就像一把钝刀,慢慢地切割着她原本青春饱满的生命。
在告知父母自己的境遇之后,家人带她去做了检查,最后的确诊结果谁都没有想到——重度双向情感抑郁症,随时会有强烈的轻生倾向。
“我当时真的很痛苦,整整两个星期,我陷入了完全的自暴自弃当中。不会哭,不说话,没有表情,有一天家人带我在在湖边散步,湖中心离我挺远的,但是我望着那个方向,真的感受到了死亡。每晚睡不着,脑子里全是自杀的念头。我知道自己这么做会带给家人伤害,但是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我所有的理智在那个时候失效了。那时候我觉得,我活着就是在折磨自己,也是在折磨别人。可是我看到父亲的眼泪,看到阿姨的痛苦,看到男朋友每天给我打的三个电话,发的十多条消息,我又心软了。”
在两个礼拜的自我封闭之后,M第一次哭了:“我突然发现自己不会说话了,这太恐怖了。”害怕驱使M成功迈出战胜抑郁症的第一步:她开始了药物治疗。在家人的陪伴之下,她的情况得到好转。一个月之后,M返回了学校。没想到,不到半个月,抑郁症再次复发。
不知道是敏感多疑,还是事实的确如此,与室友分别了之后,M觉得她们对她的态度非常冷淡,这让她感到很难融入寝室的氛围,学习也有些吃力。于是,那种似曾相识的情绪又重新回到了她的身体中。因害怕再次陷入泥潭中无法自拔,这一次,M选择了长期的休学,希望依靠药物、家人朋友的长期陪伴走出低谷。
摆脱心灵的枷锁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由于其病症的不可视性和私密性,很多抑郁症患者“不知道”或者“不愿意”承认自己生病了。比如M,如果在头疼、无法入眠的情况发生时及时就医,病情很有可能就不会发展成这么严重的情况,幸运的话,或许能够在源头处抑制抑郁症的产生。
有数据表明,抑郁症在我国的就诊率只有4%,90%以上的患者并没有接受治疗。这与我国民众对于抑郁症的认知欠缺有着很大的关联,很多人可能会将抑郁症潜伏期的症状与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情绪不好等因素混淆,因而错过了抑郁症的最佳治疗时间。
抑郁症非常容易复发。有过一次发病经历的患者里,至少50%有一次或多次的复发情况;而经历过两次发病的患者里,至少80%会再一次复发。平均来说,一个患过抑郁症的人,一生中可能要面临4-8次的复发。但实际上,如果接受过相对科学的治疗,近80%的入院治疗患者是可以被治愈的,也有20%的患者在接受科学治疗后再没有复发。
校内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假如产生了抑郁情绪,64.58%的同学选择会向朋友倾诉——心理老师也介绍说这是舒缓心情最有效、最简单的解决办法。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朋友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个标准是懂得倾听,第二则是被充分信任。但要想彻底预防抑郁症的产生,最有效的方法在于构建健全的人格,以使情绪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宣泄,从源头抓起,及时防止心理抑郁情绪的产生。
与抑郁症患者相处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抑郁症患者经常表现敌对、不合作、容易发怒,因此,采用互动的方式征求患者的意见能够较好地化解不好的情绪。如,想要说“我们今天晚上去看电影吧”,可以改为“我今天晚上想去看电影,你想陪我一起去吗?”亲友对待抑郁患者,应建议他们及时去看医生,帮助他们克服病耻感,并给予关怀,陪同治疗。生活里,亲朋好友可以多鼓励患者去探亲访友,多参加社会活动,但不要勉强他们。如果治疗方法适合,几个月就应当有效,否则就应当改变治疗方法。在患者症状改善时,应该表扬他们,增强他们的治疗信心,但不能夸大,要说实话。
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心理健康问题一直被我们所忽视。人们羞于表达爱、谈论爱,自然也羞于展示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哪怕疼得厉害,也从不吭声。人们应该学着去尝试表达疼痛,表达情感,让那艘载满人的希望的心灵之船沿着正确的航道行进,切莫让抑郁症成为心灵和生命的枷锁。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俞鹰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