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浙传学子回乡日记】家乡年味浓起来 南北年味大观礼

发布时间:2014-01-29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喝家乡水,吃家乡粮长大的我们,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印象深刻。在家乡过年,是每个人最幸福最温暖的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家乡的年味越来越浓。我的家乡是这样的,你的呢?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我在山东淄博——先锋通讯社记者 王静

  “恭喜恭喜恭喜你呀,恭喜恭喜恭喜你……”伴随着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马年。我的家乡在山东淄博,这是一座拥有悠久齐文化历史的城市。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承载着先人的传统和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过大年的习俗可是必不可少的。

  年味从腊月二十三就已经开始了,这一天是百姓们口中的“小年”,在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打扫屋子、擦玻璃,扫去去年一年里家里的灰尘,也有除去霉运的意思,让家里变得焕然一新,新年新气象。大街上,道路两旁的树也换上了新衣,挂满了红色的小灯,虽说是寒冬,树干光秃秃的,但也阻挡不了他们的热情。车站里,远在他乡的游子,带着2013年的收获,也踏上了回家的旅途。超市里,到处都是红色,红色的福字、红色的灯笼,就连工作人员的工作服都是红色的。家家户户都在置备年货,手里推的购物车被塞得满满的,恨不得一双手推俩。商场里,各个家庭总动员,一行人在挑衣服、试衣服、买衣服。最开心的莫过于孩子们,过年买新衣服永远是不变的传统。

  我们淄博最繁华的地段莫过于张店美食街了,在整条街上,每家店铺里《恭喜恭喜》、《财神来到我家门》等喜庆歌曲在广播中被无限循环播放着,人们也伴随着歌声在嘴里哼着,浑身上下散发着喜庆劲儿。路过的一位张先生对我们说:“现在过年啊,是一家比一家搞得隆重,年货买一堆,家人聚一块,要的就是这个氛围,这个年味!”在街上摆摊卖美食的王大妈跟我们说:“最近这几天这条街上就从没断过人,络绎不绝,个个都红光满面,看出来是要过年了,大家都兴奋着呢!”

  越到年根,大家越忙,这年味就越浓。贴窗花、贴福字、贴对联、蒸年糕、炸年货……各家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就算累也觉得很高兴。爷爷跟我说过年的传统是源自一个传说,传说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很凶猛,非常厉害。平时,年兽就会从海底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而这个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为此我们过年的时候便有了放鞭炮,贴红对联。

  年三十的重头戏,便是年夜饭了。而这年夜饭的前期准备工作可是复杂中又有秩序的,邻居李阿姨说:“虽然准备年夜饭很麻烦,但是又不得不准备,全家人都很看重这顿饭,能看到他们吃到这顿饭时的喜悦心情,再辛苦也很值得。”说完后,李阿姨就又去忙活了。年夜饭最主要的就是家人能平平安安地聚在一起,团聚能让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和满足,老人家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表达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所以这年夜饭的意义重大,准备过程中也让年味浓了许多。

  “过年”总是一个令人触景生情的字眼,在采访的过程中,也碰到过那些没能回家过年漂泊在外的“流浪儿”,他们说:“过年不能回家,是今年的遗憾,这座陌生的城市里的年味越来越浓,我们的心里也越来越不是滋味儿,好想回家……”就让我们带着对他们的祝福和对身边人的感恩迎来这崭新的一年吧!新年快乐!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我在东北——先锋通讯社记者 李奕萱

  都说东北一家亲,这黑吉辽三省迎接新年的方式也相差无几。农历小年刚过,在这片黑土地上,银装素裹的大雪背景与吉祥红火的过年街道相映成趣。曾经有个南方的同学跟我说:“真想去你们那里过新年,年夜饭后,家家户户出门放鞭炮,寒风刺骨风雪交加,冻得呲牙咧嘴,听着炮仗的轰隆声,这过年才叫够味!”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样东北过年的“特产”。

  特产一:东北大秧歌

  可能大家都没真正接触过秧歌,有接触过的也大都在“二人转”中。就像中秋节吃月饼,“小年儿”吃饺子,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大秧歌与东北过新年有着深厚的感情。别看这零下20多度的天气,可老少爷们儿姑娘媳妇儿都倍儿有精神。广场中央,喇叭唢呐皮鼓一应俱全,就等着大家吆喝一声,曲子便滴答地吹出来。老头老太各个穿着花花绿绿的秧歌服,带着喜气洋洋的头饰,化着红脸蛋红嘴唇,嘴里哼着小曲儿,手里拿着扇子和手绢,变出应接不暇的“手腕花”。极为投入的他们,面目表情格外丰富,不禁想起了赵本山小品里描绘跳秧歌的一句台词:“这飞眼儿打的,眼珠都要飞出来了”。有的老太太步子扭得活脱像个刚出嫁的小媳妇,骨子里有股机灵俏皮劲儿。年轻人虽没有那么专业的行头,但是姑娘妖娆的腰身,粉扑扑的笑脸,小伙高大健硕的身子,全然扭出了现代秧歌的别样韵味。看来秧歌真是一个全民健身的好运动。

  特产二:藏硬币的饺子

  全国上下没有不吃饺子的,而吃饺子却很少有吃里面藏硬币的。这个小花招自打爷爷的爷爷就有了,在东北的每家每户都在延续这一不成文的有趣规定。在家里包饺子前,大人们都去银行换最新的1角5角硬币,拿回家用沸水煮许久,这样就能够杀掉钱币上的细菌。饺子里面藏钱,意味着能吃到的人幸运吉祥一整年。而有些顽皮的孩子们,会在父母塞硬币的饺子上偷偷的做上记号,希望自己能够吃到,得到其他孩子的羡慕与嫉妒之情,满足小小的虚荣心。家长们这时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视一笑,笑孩童们的天真可爱,其乐融融。

  特产三:点“长寿灯”

  “大红灯笼高高挂”,晚上走进东北的任何一个小区,都能感受到这样的场景。我们称这样的红灯笼为“长寿灯”。从农历三十儿晚上开始,挨家挨户都要挂红灯笼,并要彻夜通明。随后的每天晚上也都如此,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预示着家人朋友会益寿延年。放眼望去,一排排红火火亮闪闪的灯笼整齐的排列,漂亮极了,像约好的一样,一齐守护着黎明。

  特产四:正月不剪头

  东北人一般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都不能剪头,如果剪头可能会克舅舅,所以很忌讳这一点。“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老话代代相传,都说二月二剪发会很吉利,大家都在这一天争相剪头,讨吉利。好在我是没有舅舅的,在我身上也没有这条清规戒律的束缚,也没有像他们等到忍无可忍不能再忍的悲哀地步。其实这说白了就是个迷信,但大中国的迷信多了,这条也就见怪不怪了。

  现在过年的脚步又近了,人们准备过大年的脚步也加快了。对联福字,鞭炮礼炮,花灯花船,新衣新裤,一切都是红彤彤的样子。人们每天走到大街上,都觉得沾了颇多喜气。可是在喜庆的同时,我又多了新的思考:这雾霾恐怕是又得加重了啊!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我在浙江绍兴——先锋通讯社记者 李晓静、金瑶

  这几天的古城绍兴祥和而热闹,路边开始挂起了红灯笼,商场里到处都是红彤彤的,一派喜庆气氛。随着学生和上班族的假期来临,街上热闹了许多,腊月的最后十天对于我们来说忙碌又喜悦,一些风俗从老一辈一直传下来,为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增添了几丝传统年味。

  1月23号,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每年进入“腊”的节庆期,绍兴的人们便忙着舂糕裹粽,杀鸡宰鹅,买鱼买肉,置办福礼和年货。最为重要的福礼,即为以鸡、肉、鱼为主的“三牲”、或加上鹅及牛肉或羊肉的“五牲”福礼。鲁迅先生曾在《祝福》中写道:“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的。杀鸡,宰鹅,买猪肉,用心细细的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红,有的还带着绞丝银镯子。煮熟之后,横七竖八的插些筷子在这类东西上,可就称为‘福礼’了。五更天陈列起来,并且点上香烛,恭请福神们来享用,拜的却只限于男人,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小孩和大人们都会在上午开始扫尘,把家的里里外外都最大规模最大程度的打扫一遍,在绍兴有一种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在“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这时候是女人们最忙的时候。我们家也不例外,我站在阳台还能看到邻居们的身影,妈妈的清洁程度甚至细微到了每一个花瓶底子,这样的打扫也是除旧迎新的好方法,在这样美好生活里,人们心中的信仰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和乐安康,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哪怕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扫尘,我们也愿意去做去相信。

  中午要设宴祭祀祖先,这项活动是每户人家自己挑日子的,而我家一般把它设在小年这一天。祭祀祖先要求九种菜品,中途必须换好几次菜,酒杯要沿桌而放,每隔几分钟往酒杯里多斟一点酒,心中要默念祝福之词,直到把酒杯倒满,仪式才算完。小时候我看着妈妈做,长大后我会帮忙打个下手,妈妈说这是因为要感恩,感谢死去的亲人们在另一个世界祝福着我们,在这一天他们会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看望故乡,为我们带来新年的好运。年幼的我看不懂这样繁琐的步骤,不知道我是否还能延续这样的传统习俗,但多年以后的今天,内心的祝福和感恩一定会存在我的心里,每年都不会变。

  下午开始要准备另一项活动,需要准备炖熟的蹄髈,整只鸡等等,因为到了傍晚整个绍兴城里人家都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祭灶,我们会摆一桌丰盛的佳肴来献给灶神,点上一对祈福的蜡烛,在爷爷奶奶辈的时候仪式和程序还要复杂点,如今这个仪式被搬到现代化的厨房里就显得简单多了,妈妈让我拜完后会让我喝下一碗小汤圆,寓意和汤圆类似。希望这样的祭祀活动不仅是感谢灶神,更能给我们新的一年带来好运。

  直到晚上,忙碌的一天才渐渐平静下来,家家户户开始吃个小团圆饭,在热腾腾的饭桌上,弥漫着一整天的辛劳,脸上却是满满的幸福感。夜里的绍兴像个睡美人,灯火是她娇媚的眼,倒映在平静的湖水里,或许正是城里的每个人都愿意拥有这样简单的信仰,新年才变得更加美好而有期待。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我在浙江金华——先锋通讯社记者 应宵

  大街上的红灯笼已高高挂起,卖场里丰富的年货正大受追捧,车站里拥挤的人们正等待踏上回家的路……无论你在或不在,爱或不爱,春节正向所有人走来。

  虽然春运潮一年比一年猛,各地春联一年年在贴,灯笼一年年在挂,鞭炮和礼花一年比一年热烈,年味越来越淡却是很多国人的共同感受。每到春节就会有人抱怨“这年味是越来越淡了。”究其原因,从客观上说,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冲淡了过年的“仪式感”,但也有人说,其实年没变,年味没变,一切都没变,变的只是你。近日,记者走访了家乡浙江省中部城市金华,寻找遗失在记忆里的浓浓年味。

  大过年来扫货忙

  距离大年三十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走进各大商场,放眼望去,扫货的人群已络绎不绝。浓浓的年味在市区弥漫开来。市区步行街西市街已被商家装饰得喜气洋洋,各种颜色形态各异的马站在商场门口,像是在跟路人打招呼问候“新年好”。记者在西市街步行街看到,行人在温暖的阳光下,吃小吃、玩手机、聊家常,俨然一派过新年的喜庆景象。

  水果清香人繁忙。记者随家人来到位于金华市汽车东站的水果批发市场采购过年水果。正午时分,批发市场的人流却是熙熙攘攘,远远望去,真是车的海洋。一辆辆装满一箱箱水果等着下卸搬货的大货车大挂车停在道路两旁,还有见缝插针的一辆辆前来扫货的人们的私家车,买家们推着堆满一箱箱水果的小推车穿梭在车流与人流中。市场有不少执勤的疏通道路的保安,但是依旧阻挡不了买家的热情,部分路段由于车多人多,记者只能侧着身子见缝挤过,摩肩接踵,红红火火的水果批发市场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在水果批发市场经营着一家店的吴女士告诉记者:“从没有这么忙过,现在是买水果的高峰期,买的人多,每天晚上差不多九点十点光景才能算帐,第二天早上两三点就又要爬起来,准备第二天的水果,睡眠严重不足。”由于生意火爆,吴女士经常来到店里,有时乘着空闲的时候趴在店里的桌子上小憩一会儿,非常时期,虽然有些累,但心里还是甜的。据了解,水果批发市场的水果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普通的苹果和梨大约是60-70元一箱,赣南脐橙大约是100元一箱,还有一些外来的新奇的水果也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购买。

  年货——吃货的福利

  自制土香肠飘香。难得的冬日暖阳,记者路过金华市区石榴巷,蓝天下,细细的麻绳上,一溜儿泛着润光的香肠,红白分明,赤裸裸地诱惑着食客的味蕾。最近这些天,正是老金华们做香肠、酿米酒的好日子:闻着肉香,喝着醇酒,年味也就这么被发酵出来了。金华市区四牌楼菜场做香肠的王老板说:“这几天手都要忙断了,最多的一天我们要灌1000多斤香肠!”王师傅告诉记者,这小小的香肠好吃,它的制作可蕴藏着大学问呢。首先要选肉,最好选用五花肉,或者瘦肉加些五花腩;其次是切肉,做香肠的肉不能绞,绞出来的肉太碎,馅太糊,肉要一刀一刀切成条,又薄又短,清清爽爽;然后是加料,原汁原味的金华土香肠一般就三种佐料:盐、糖、料酒,糖不要太多,因为老金华不喜欢太甜。调好的肉馅透着诱人的光泽,就可以一节一节灌到肠衣里了;最关键的一步是晾晒,香肠口感好不好,还要看晾得怎么样。老金华的经验是,不要在太阳下暴晒,否则颜色会太暗,最好是在阴凉通风的地方,天气晴朗,晒两个太阳(两天)就差不多了。然后是保存,“晾好的香肠要用保鲜袋包起来,不能是普通的塑料袋。”童奶奶也是每年都要做香肠,她的小窍门是保鲜袋会锁住香肠里的水分,保证口感。最后一步是吃法。童奶奶说,香肠做好了,怎么吃都香。切成片,和各种蔬菜做搭配,随便炒炒就是一盘美味。她家一般是拿一根出来,直接放在米饭上一起蒸。“哎呀,那个油直接渗到米饭里,香着呢。”

  香醇的红曲酒酿起来。除了香肠,金华老底子还会用红曲酿一坛清冽香醇的米酒。记者采访了家住金华江南的老陈,老陈是金华的普通市民,也是一位老金华。“立冬之后,做上一缸,酒味一出来,那个香啊。自己吃,送送人,年一过这酒也就没了。”四五天前,老陈师傅刚下了50斤米,现在就等着出酒了。在老陈看来,做米酒挺简单:把上好的糯米浸泡,然后放在蒸笼里蒸熟。之后,按照50斤米、60斤水、45斤红曲的比例,泡在陶缸里淀淀清,然后就静等着出酒。“一般10℃上下刚刚好,这几天气温有些低,我就要给酒缸保保暖,外面围上一床毛毯。”

  说到年货,不得不提的就是义乌红糖麻花了。红糖是义乌的特产,有着“东方巧克力”的美誉。历史上,红糖曾带给义乌人希望。由于义乌土壤中沙土成分较多,粮食产量不高,无法自给自足,勤劳智慧的义乌人用这片土地上生长茂盛的糖梗,制作成红糖,之后挨家挨户去换成鸡毛。他们把这些换回来的鸡毛连同农作物一起种到土壤中,用鸡毛腐烂后的营养来保证农作物的收成。“鸡毛换糖”,不仅解决了义乌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历练出了义乌人精明的经商头脑。可以说,今天义乌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这绵香的红糖。每到过年,义乌人挨家挨户或多或少就会自己做红糖麻花,自己吃,送亲友,香酥的麻花外面裹着一层金黄泛红的麻花糖衣,一口咬下去,香酥脆软,糖味绵延。

  老金华的市井年味——那些年我们难忘的年俗

  春节来临,金华、义乌等各地街头,各类小面人又断断续续开始露脸了。据了解,现在已经很少有本地的艺人会做小面人,平时在展会和春节期间等,偶尔可以看到走南闯北的艺人摆个小摊。目前,捏面人作为一项民间技艺已被列入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有的面人传承人已经寥寥无几,义乌江东街道大元村的吴福地和吴东海是义乌小面人的非遗传承人。大将,仙女,鸡,小猪,刀……这些花花绿绿,栩栩如生的小面人民间艺术品受到众多市民的喜爱,尤其是小朋友。色彩鲜艳的卡通人物,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像一幅幅穿越时光的风景一一展现在街头。

  当然,过年少不了的就是各具特色的年画了。金华市金东区塘雅镇有一个中国创新年画基地,是中国出版协会年画艺委会设立的全国第6个手工年画基地。收藏着明清两朝数百张古年画。据说在品种、地域,孤本数量上,在国内都数一数二。记者探访了这个年画基地,大堂里挂满各种年画,双福临门、三星在户、年年有余、天宫赐福……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年底了,工人都忙着赶制各种年画。基地的负责人黄菁菁说,现在,每天都有很多市民到基地来参观,感受旧时年味,看中了就挑几幅带走。其中“马上加官”是今年最受欢迎的,比较应景。还有“双福临门”,里面有茶花、佛手这些金华元素,金华人也比较喜欢。贴年画也是一个大学问,“文武门神贴前门,钟馗贴后门,一说起年画,大家就会想起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黄菁菁说,“其实早在北宋时期,金华的年画在全国就已颇有名气了。”

  在金华的部分城乡结合部,每当春节临近时,当地乡政府或村民委员会就会举办“送戏下乡”,邀请一些颇有名气的婺剧团下乡演出,演出地点一般设在村里的空旷处或是寺庙祠堂的附近。用木板搭一个硕大的舞台,顶上用支架搭好,一般都是绿色的大顶棚。婺剧是金华的地方戏种,又称“金华戏”,与昆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著名婺剧选段有《断桥》、《三请梨花》、《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每当村里开戏,老爷爷老奶奶们必会赶来,本村的,邻村的,有的甚至是从市区闻讯赶来,这些戏一般演出分早晚两场,一共3至4天。戏开起来,小贩的生意也随之而来了,搭起小棚子,卖瓜子花生,做煎饼,煮小馄饨,卖棉花糖……爷爷奶奶们带着自己的孙子孙女经常光顾也为小贩们的年前生意添了一把火。


迈街相约看花市,陪都歌舞迎佳节  我在湖北襄阳——先锋通讯社记者 王慧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到底是有多久没有好好感受过春节的气氛了。第一次出远门后回家,感觉新年的气氛的确很不同了。

  首先就是街道上摩肩接踵的人群,让我顿时感受到全城喜气洋洋的年味。街上的人们都忙着置办年货,零食小铺的生意十分红火。人们个个拎着大包小包,不停地张望有没有错过什么。小孩子们都坐在大人的肩上,笑的乐开了怀,手拿着一堆零食还不停叫嚷着买这买那。寒风吹红了他们的脸蛋,却遮掩不住他们嘴角的笑意。

  街上的店铺挂出了彩色横幅,上面无一例外写着“年终大甩卖”、“特价清仓”、“最后一天”,还有店家把多的商品摆出了店门外,商店里放着不同的音乐,全都是祝福新年的歌曲。也有卖零食的小贩,在街头大声吆喝着。广告声,音乐声,吆喝声此起彼伏,整条大街热闹非凡。

  在广场门口,有位老人摆出桌子,卖手写的春联,周围围满了观看老人写字的人群,老人身着朴素的蓝色大褂,手持毛笔,一笔一划的在裁好的红纸上写着字,桌子上还一字摆开许多毛笔,这手写的春联比起街边卖的别有一番风味,买的人也特别多。

  汽车站前,许多人提着沉重的行李,在车上颠簸了好几晚终于回到家,疲惫的面容掩盖不了回家的欣喜,他们脚步轻快,走出车站就忙着赶回家。他们的心情应该和我回家时一样那么激动吧。出门在外已经一年了,这一年一次的家族聚会大概就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了。

  在车站另一个出口前,火车售票点处排了长队,这是买年后回程票的人们。他们有的是年轻的情侣,一起在外面闯荡,有的是中年的父亲或母亲,为了孩子和老人在外奔波。他们大多只能在家里呆十几天,有的还不到十天。看着他们无奈的眼神,我只能沉默下来。

  还没有到除夕之夜,但是已经有人开始放烟火了,小孩子们也拿着烟花成群结队的玩。晚上会不时的听到鞭炮响声和孩子们欢快的笑声,“那就是谁谁家的小孩不听话又出来玩了”,大人们总是这样说,却是一笑了之,不会像平时去叫孩子回家。看来,这个时候的夜晚也是孩子们的天下。

  大街后的小巷此时却是一片沉寂,小店铺的门早已关闭,新的春联还未贴上,旧的春联残破不堪的挂在门框边上。整条街道上静悄悄的,少有行人路过,只有那房檐上高挂着的红灯笼才昭示着这里还有喜气。行道树枯黄的叶子铺满了大半片马路,鞋子踩在落叶上的响声在寂静的巷子中格外有趣,也只有在这种偏僻的地区,落叶才不会被扫走,一地的落叶显现出与中心大街不同的冬日气息。

  春节正在进行中,一年之中的辛劳与泪水全在此刻化为泡影,只有那深深的情感让人们在年末感受到了温暖与欣慰,在此刻,我只想说过年真好。



新正定数随年减,浮世惟应百遍新  我在河北石家庄——先锋通讯社记者 冯雪  

  爆竹、对联、新衣裳,这是你脑中认为的象征春节的东西吗,我却认为不全是。我的家乡在河北石家庄,以往临近过年的时候,在印象中总是很有气氛,很热闹。而现在不是了,取而代之的是灰蒙蒙的天空,太阳都难得见到一次,让人烦心的雾霾啊。

  有没有觉得当天气都不再那么好时,自己的心情也很难愉快?没错,正如现在的我躲在家里,坐在电脑桌前,远离外面的一切嘈杂,独自享受在家的静谧。为什么快过年了,自己却一点感觉都没有?空气环境这么差,怎么能让人有好的心情过年?从杭州回来后,自己好像很容易就沉浸在抱怨当中,尤其是看了冯小刚导演的电影《私人定制》后,我发现如今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同时,我们也丢失了太多太多。不仅环境问题在恶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似乎也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采访了一位身边的同学,问她:“你眼中的过年应该是什么样的?你现在感觉年味还浓么?”她不假思索的便答道:“一点儿也不”,继续说到,“来跟你说说我小时候的过年:从过年的半个月前我就期待,新衣服不到三十儿那一天是绝对不穿的,要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就连袜子也是,早晨起来早早的穿好一套然后去朋友家,就在隔壁的朋友家。然后晚上无比虔诚的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吃自己惦记了很久的零食,然后零点出去放炮,放自己惦记了很久的烟花,对门会放一个像火树银花一样的烟花。感觉在我读初二以前的年是年,搬家了就再也没那个年味儿了。”

  看着同学的答复,我猛然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过年,那时候和邻居家的小孩都玩儿的可好,尤其是除夕夜的时候,四舍邻居加上我们这些小孩儿们,会都出来一块儿放烟花,看着天上不能再美丽的烟花图案,捂着耳朵,跳着,叫着…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再也没有这样过了。不知道是因为我们都长大了,还是大家都淡忘了我们那些过年的一个又一个的传统。

  说到这里,我忽然决定今年的年三十儿叫上这位同学出来放烟花,恰巧我们的家离得也挺近。我还决定大年初一去离家近的同学家里拜年。

  其实就是这样,除了这些象征性的带有年味儿的物品,除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更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拉近。邻里间来往不多,那就加强与邻里之间的关系;与朋友的情谊深厚,那就借此让过年变得更有意思,更有意义!小的时候的年味儿,为什么不带到现在的生活中来?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愿意去改变,一切都来的及。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