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信息时代的瘟疫

发布时间:2015-04-13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一名26岁的年轻人穆罕默德•布瓦吉因为失业被迫当小贩期间,遭到城管的暴力执法,抗议自焚。这一事件的视频在脸书、推特等社交网络上公开后,舆论哗然,并迅速发酵,拉开了一系列反抗运动的序幕。这项运动波及了突尼斯、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导致了中东社会的持续动荡,多名领导人先后下台,被称为“阿拉伯之春”。

“阿拉伯之春”这一社会事件充分证明了网络舆论推动社会事件的能力。而在信息成为社会支柱的现代社会,如果发生传播失灵事件,无异于粮食为根基的农耕社会发生了作物灾害,社会动荡将一触即发。

传媒的“流行病”

在社会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阻碍,比如语言不通,平台不广,信息扭曲、失真或者被错误解读等等。这些因素常使大众无法接受正确的讯息,使得一些错误的,甚至有害的理念在社会上流行开来。而这样的“信息流行病”在传媒界并不少见。

一些记者为了博人眼球,利用“信息不对称”,隐瞒部分事实,达成哗众取宠的效果。如南方都市报曾在《潘蓉:手持燃烧瓶的“勇敢女人”》报道中塑造了一位为了“公正”而“勇抗拆迁”的“钉子户”形象,但却隐瞒了这位“钉子户”违建三百多平米建筑,此索要巨额赔偿的事实。

而一度风靡的所谓“健身磁场”,“绿豆疗法”,则利用了“知沟障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或个人之间所形成的知识差距——这一传播障碍,利用一些难以查证,非专业人士难辨真伪的信息来欺骗民众,谋取利益。

而近来“女大学生失联”的高频报道,则让女大学生和她们的家属,甚至整个社会都人心惶惶。而事实上,女大学生受到的威胁并不比学历更低,处于社会底层,缺乏关注的女性多。但是为了夺人眼球,媒体把头条留给了女大学生,而不是更需关注的地方,这就是“过度报道”——另一种形式的传播失灵……

而利用假信息,散播谣言,恶意中伤,扭曲事实等等方式促成的传播失灵事件,在当今的信息社会更是数不胜数,可谓是“目不暇接”。

致命的“坏消息”

古希腊神话中,远征牛头怪的英雄特修斯与父亲约定:凯旋便在归来的船只上挂白帆,战败便在船上挂黑帆。而特修斯在战胜牛头怪后,激动得忘了这一约定,在船上挂了黑帆。结果他的父亲在海崖眺见黑帆,以为爱子阵亡,悲痛欲绝,纵身跳入海中,使胜利的庆典变成了葬礼的哀乐……

在信息发达的现代社会,“特修斯之帆”这样的传播失灵带来的损失可能会更加严重。

信息的不通畅是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成因,纷争常常由此而起。

《惊天核爆》这部美国电影讲述了恐怖分子通过在美国本土引爆核弹,欺骗俄国空军对美国航母发动攻击,利用美俄情报不通的传播失灵引发美俄两国的相互猜忌,最终险些引发核战争的故事。说来这只是一个吓人的故事,但是在写出这部作品后,作者汤姆•克兰西竟因为书中情节过于逼真而受到了美国中情局的调查,令人“细思恐极”。

而在国内,以此起彼伏的“PX事件”为代表的政府与民众之间信息失灵的局面也屡屡发生。民众不理解政府的某些政策,而政府也不能准确掌握民众的诉求,这就容易触动“塔西佗陷阱”(通俗地讲就是指当政府部门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引起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如果这一局面在极端情况下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操纵,后果不堪设想。

关键的“守门人”

传播学理论中存在一种被称为“守门人行为”的传播现象,即新闻媒体在从消息来源获得大量资讯后经编辑筛选、删减的过程,而资讯的选择规范则建立于“守门人”自身。

媒体作为信息的“守门人”,是避免传播失灵的一线力量。

根据《青年记者》调查显示,68.33%的受访者认为传媒业有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80.00%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媒体在维护社会正义、弘扬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方面做得“不大够”,68.33%的受访者认为媒体的报道未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53.3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社会道德滑坡、风气败坏与媒体的舆论引导有关系……

以上数据足以引起传媒从业者的警醒。发掘,并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是媒体的天职,而这一天职正受到社会的质疑。媒体拥有“第四种权力”,对社会有着重大影响,如果传播失灵让社会陷入了窘境,媒体难辞其咎。

报道客观真实,拒绝低级庸俗,坚决惩恶扬善,传播先进文化……媒体需要做到的依旧还是这些,而媒体也理应坚持去做。

因为还有43.33%相信,“当前的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是“有理想有才华”的。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