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到10日,平行影像周来到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在短短的五天时间里,中国的新锐导演以及专业影评人在这里与浙传学子来了个亲密接触。观影者不但能够和导演、影评人面对面交流,也有机会在喧闹的时代背景下沉着观影,在虚拟的荧幕中寻找现实。
初次见面,不说告别
4月5日,清明假期刚刚结束,桐乡校区的师生们丝毫没有节后的倦容,大家都翘首以盼着平行影像周在今日正式拉开序幕。
下午13点30分,王一淳导演的《黑处有什么》在活动中心小剧场放映。影片讲述了在1991年春夏之交,中原飞机厂家属区内发生了一起强奸杀人案,打破了大院往日的平静的故事。
同日放映了王坪导演的《每次见面都像是告别》。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王坪在影片中提道:“以前母亲和我说过想去看海,每次回家,看着他们越来越苍老的身影,总觉得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这次就借拍摄毕业作品的机会去带他们看海,算是完成他们的一个心愿吧。”影片中所展现出的两代人的对话平凡真挚,自然流露出的亲情温暖感人。
另一部影片《告别》是由青年导演德格娜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曾获“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以及第2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国际交流基金亚洲精神特别奖”这两个重要奖项。电影改编自导演的亲身经历,片中大量的内心旁白不仅展现了德格娜在父亲生病期间的心路历程,也让现场观众更为直接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变化。
从电影中探察社会
4月6日下午,汪崎导演的作品《初一》在图书馆报告厅放映。电影讲述了离乡背井多年的李悦,回到中国后与很少见面的儿子一起办理去世母亲葬礼的故事。
导演汪崎从小在日本长大,特别喜欢社会题材类的作品。 “中国有很多故事让我很感兴趣,而且我自己也是中国人,特别能理解在这里发生的事。另一方面,我是在国外长大的,在理解这些故事的时候又会有新的角度。”这段话是导演汪崎在《初一》荣获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处女作金奖后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的。
的确,同学们看完电影后纷纷表示:“导演的经历让他在看待中国的社会问题上可以抽身出来以旁观者的姿态分析探索。”
下午16点,独立电影导演李珞作客文学院101教室,与浙传师生进行交流。 谈起独立电影,李珞表示:“独立电影虽然目前观众群比较小,资金上也属于小成本的电影,但已经与主流的商业电影处在一种很好的相互促进的状态了。”
晚上18点30分,《高芙镇》和《喜丧》两部影片进行联展,吸引了许多同学前去观影。
《高芙镇》是一部仅有37分钟的电影,凭借其悬疑爱情的独特风格,入围了第十二届中国独立影展、法国昂热电影节。
观影结束后,有观众意犹未尽地评价到:“这部电影用男主角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真假虚幻交错呈现,把导演所要展现的悬疑的感觉引了出来。”
导演张涛的作品《喜丧》则展现了社会背后所潜藏的阴暗面。影片讲述了子女们忙于生计,互相推脱照顾生病的林郭氏老人的责任,最终导致老人吞下老鼠药自杀。故事的最后,儿孙们给她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喜丧”,以此来“庆祝”老人的死亡。
一个同学用“震撼”两字形容了这部电影,他说道:“《喜丧》这部电影取材很好,家庭伦理和劣性相互碰撞,略带喜剧色彩的葬礼遇上这样的故事背景,很难说不是一个深深的讽刺。”
优秀影评人交流,认识电影的另一个维度
4月7日下午,刚过13点就陆续有人在图书馆报告厅门前排队候场,原来,报告厅里即将来迎来一场影评人论坛,15点整,四位影评人终于来到了台前。原来,他们就是被同学们誉为“豆瓣男神”的木卫二、“电影字典”的卫西谛、“未解之谜”水怪以及“最温柔影评人”苏七七。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他们开始了自己关于作者电影看法的分享。
水怪接触作者电影的时间较早,在大学时就开始参加一些影展活动。年级稍长的卫西谛则是分享了自己的观影感悟,他将自己以前的观影条件与现在良好的创作和观影环境作对比,抒发了自己对于作者电影发展的感慨。木卫二和苏七七也纷纷表达了对卫西谛的观点赞同。
当被问及本次影像周有哪些精彩影片更值得推荐时,水怪推荐了杨超的《旅程》。他说:“杨超这次会带来他10年前的处女作《旅程》。《旅程》和《长江图》是杨超最重要的两部作品。从《旅程》到《长江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作者导演的成长轨迹。”苏七七则推荐了万玛才旦导演的《塔洛》,她说这是一部去年反响最大、最好的作品。
在短短一小时左右的时间里,影评人和同学们思想的火花剧烈碰撞,有认同也有争执,但正如苏七七说的:“世界上优秀的电影非常多,看大师的经典作品,你可以知道好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但我们也要看到当下,这次影展中的片子会和观影者发生联系,只有在不断交流中,才会有更多关于作者电影的想法诞生。”
当天晚上18点30分,影片《少年巴比伦》在活动中心小剧场放映,这部由相国强执导的青春成长喜剧电影改编自中间代作家路内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一个在戴城糖精厂上班的工人路小路的青春爱恋、感伤、荒芜和诗意。
影片对白流畅幽默,喜剧元素丰富。观影结束后,有观众表示:“与小说相比,影片喜剧的部分多了点,但关于转变中的九十年代所带来的失落和一类人群的青春描写略有缺失。”
4月8日13点30分,杨超带着他的电影《长江图》走进了图书馆报告厅,进行了一场零距离的深度交流讲座。
杨超认为:“谈商业电影不靠仪器,而是靠导演的空间分解与重组的构建方式。在镜头前建立完全的真实是不可能的。导演不是创世的上帝,电影导演最高境界只是疯狂地模拟造物主罢了。”
讲座结束后,柏林电影节水晶熊奖得主《河》于下午15点30分在图书馆报告厅放映,《河》由藏族电影摄影师松加太执导,影片从五岁女孩小央金的视角展现了藏族一家三代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影片拍摄风格节制内敛,但又充满了叙事张力,很好地还原了导演松太加家乡土地上普通人的情感与生活。
另一部藏族题材的电影《塔洛》于晚上18点30分在图书馆报告厅放映。这是藏族导演万玛才旦根据自己的短篇小说改编而成的藏语黑白电影,讲述了塔洛是一个单纯善良的牧羊人,他一心想为人民服务,但残酷的现实却将他单纯的理想一一打破的故事。
看完电影,同学们纷纷表示,电影的拍摄手法很压抑,黑白画面让人有绝望的感觉,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命运更加容易引发共鸣。
导演主创现身,华语第一长片最终亮相
4月9日上午10点,文学院101教室迎来了两位不一样的客人,他们分别是电影《塔洛》的导演万玛才旦和《初一》的编剧杨心彦。 有的同学表示对塔洛这个人物的结局走向不清楚,万玛才旦解释道:“塔洛的人生走向其实是清楚的,他超强的记忆力在前后做成对比,进而产生结局。”而面对“将来会不会拍商业片?”这样的尖锐问题时,万玛才旦也毫不回避的说:“如果有好的剧本,那么一切皆有可能。”
与万玛才旦的详细分享不同,《初一》的编剧杨心彦只用“真实”两个字概括了编剧创作的全部理念。他说:“在拍《初一》时,演员们专门提前到上海生活,学习方言,就是为了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逼真。”
4月9日下午13点30分,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记得少年那首歌1969》终于开始放映。
影片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出生在革命军人家庭的主角薛北京,跟随父母亲到了四川某偏僻江城后发生的故事。导演叶京曾在一次采访中坦诚表示:“对这部电影没什么期待,就是了结我的一段情结。”,随着《记得少年那首歌1969》的放映结束,别具一格的平行影像周也落下了帷幕。
平行中,有你有我
虽然此次亮相平行影像周的影片曾以不同方式在上海和北京展映过。然而这样的影展,还是第一次走进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多部优秀作者电影的放映,让观影的老师和同学们看到了电影的另一个维度,让观影者了解到除去占影坛半壁江山的商业片,其实电影,还有另一种可能。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记者 王宇琪 图片作者:王越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