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第一部从头看到尾的纪实性剧情电影——《河》。

影片《河》是松太加执导的第二部电影,虽说在学校图书馆报告厅的小银幕上观看有些将就,但它展示出来的影像世界,是一种内在的电影魅力。
一般地,影片正式开始之前都会有一段情节的小透露,《河》也不例外。透露的小情节是影片中的父亲格日骑着他的摩托车跌倒,然后有人把跌倒的他抱在怀里,这个时候的镜头聚焦在了格日的脸上,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格日脸上的淤青和黝黑,随着影片的播放,可以很清楚地发现里面出现的人物都是黝黑的,穿着宽大的藏族的特色衣服——藏袍,这样的人物形象,让我产生了一种“邋遢”的感觉,但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藏族人们的真实,就像杨超导演在讲座《从夏纳到柏林·华语电影的世界征程》上所说,电影不是电视剧,它不需要讲究干净,脏才能体现电影故事的真实。
电影《河》是一部反映牧区生活的纪实电影,以五岁的小女孩央金拉姆为视角,以一家三代日常生活为主线,真实描绘了牧民的精神风貌,记录了一个普通藏族牧民家庭三代人之间的情感纠葛。
松太加说,“东方的父爱往往沉默而含蓄,有时甚至难以感知。我想通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角试着触摸几代人对于父爱的表达,以及由于表达上的缺失而造成的那些伤口。这伤口有历史的伤口,有道德的伤口,更有文化的伤口。”这段话更让我觉得《河》是一部时下在银幕上鲜见的成人儿童元素兼容的影片。
影片扑面而来的质朴的气质,能让所有观众在刹那间轻松捕捉,并为之深深感动。这种气质的营造,首先得益于《河》并不多见的镜头。
《河》在展示央金拉姆童稚化的方面,真有许多出彩的细节和桥段,譬如用牛角给小羊喂完奶之后,自己张嘴接几滴奶喝;再譬如她把心爱的布偶娃娃埋在土里,相信来年会像妈妈说的,种下一粒青稞,来年会长出许多青稞,同样播下布偶也会在来年长出许多布娃娃。如此憨态可掬、烂漫天真的影像呈现,新鲜而又质朴。除了欣赏央金拉姆从头至尾的天真影像之外,父子代际关系的添加和成人世界的接转也是很令人欣赏的。
女儿央金拉姆的挫折、伤痛,儿子格日成长中所经历的挫折、伤痛还有疑惑,父亲成长中所经历的挫折和伤痛……松太加并没有用血淋淋的镜头展现生活的复杂与残酷,而是用隐喻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人生的真相。这些情节和层次的交叠,让这部片子虽然平铺直叙显得枯燥,却透出不一般的影像气质与眼界。
镜头中属于生活的原汁原味的质朴和厚重,让整部影片拥有了一种不事雕琢的“现场感”。可是这样的现场感并不是简单的呈现,而是一种有所选择后的特殊语境。例如在影片中我们会时不时地看到一片空旷的高原,它并不像其他电影中的高原,用一支画笔将它绘成另外一幅画面,他并没有用唯美的镜头语言展现。这是属于《河》的独特之处。
……
《河》的全程演绎也许并没有那么完美,但是比起极端的精致,我还是倾向于前者。
文章作者:周菲云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