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影片讲述了新中国六十年代初大搞浮夸风、大锅饭,却不幸遭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向苏联还债期间,周总理亲自到革命老区武安县伯延村调研,历经四个昼夜的实地考查后,按照老区人民的意愿,伯延村在全国第一个取消了人民公社,老区人民从此过上了好日子的故事。
从故事情节上来看,该片用顺叙的方式细致的刻画了周总理四个昼夜在伯延村的所作所为以及所见所感,其中穿插了很多周总理与群众之间发生的小故事。在影片的开头,通过特写郭主任教育大家在总理来的时候不许说出当地困难让总理烦心以及提及自己把很多愿意提意见的人关起来的事情,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以及当地的基本情况,让人对这个干部的撒谎之举给予理解,同时也吸引了观众,让人更想继续看看之后发生了什么。在整个影片中,以周总理关心人民群众为主线,插入周总理弯腰给因饥饿而脚部浮肿的汪老师穿鞋、雷雨天为田地里抢救秧苗的村民熬姜糖水、坚决不肯搞特殊,把群众准备给他的红烧肉分给大家吃、在收到群众们反映的问题时,当天晚上与毛主席通话整夜未睡、工作到凌晨不得不换上高度老花镜才能看清字的种种细节。以人民群众爱戴周总理为副线插入老区人民在饿得头晕眼花时,还能体谅国家的困难,把苦水往肚子里咽。也不要跟国家添麻烦,给毛主席周总理添堵;老奶奶把自己的寿材卖掉只为了给周总理做一顿面条;大家自己吃树叶,却给周总理做红烧肉;周总理走时大家失声痛哭等细节。
同时,该片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两次给予周总理踏入饭堂的脚的特写处理。在第一次的镜头中,周总理兴高采烈地走向饭堂,可看到桌上的红烧肉和大白馒头时脚步凝住了。在第二次的镜头中,老奶奶用淳朴而真挚的感情,用自己拿寿材换来的面给周总理做面条,深深打动了周总理,这一次他选择不辜负老人家的心意,毅然决然地走进了饭堂,两次脚步的对比,一次凝重,一次坚定,都充分显示了周总理对群众真切的关心。同时,就像小说中常用的那样,影片把小孩子作为希望和未来的象征。在郭主任向周总理撒谎时,每一次都是小孩子站出来说了真话,就像童话《皇帝的新衣》一样,小孩子就是希望,所谓童言无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
在语言的选择上,本影片选择了方言。但个人感觉,有一些不严谨的地方,因为周总理的配音有时是浓重的方言,有时却是相对标准的普通话,给人一种奇怪的感觉。但影片中采用方言,更能够体现人们真实的生活,使影片看起来更加真实,少了假大空的色彩。在音乐的选择上,该片采用节奏缓慢的音乐,尤其在周总理看到同志们生活困难、得知大家实际的生活状态、以及最后分别的时候,缓缓插入音乐,渲染一种悲伤的气氛,音乐和电影相得益彰,催人泪下。在灯光上,采用暖色调,以昏暗的灯光为主,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也符合红色老电影的氛围。
这是一场红色电影,其目的就是让我们看到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的困难状况,看到人民永不放弃共渡难关的精神,看到我们党对人民的关怀,人民对我们党的信任。这是一部催人泪下,又使人奋发向上给人力量的电影,适合青少年以及党员同志们观看,以更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以及爱国精神的培养,也能更好的带动党内的和谐和向上的环境,贯彻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文章作者:姜伊 编辑者:任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