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活着只是一种存在,平淡的活着是一种认知。那么以平淡的方式并保持不平凡的心态活着,同时在行为中一步步将其实施就是一种自我的完成!《圣诞传说》就为现实塑造了这样的一个人,更准确的说是塑造了一个我们所期待成为却成为不了的存在!
一、从现实到传说——尼古拉斯的执着
影片《圣诞传说》讲述着主人公尼古拉斯由一个爱木刻的小孩成为一个圣诞老人的过程。贯穿在故事中的两个关键人物是艾米利及其女儿阿达,从这两个人对主人公的由支持到说服其放弃的的态度的转变,更加体现了主人公的执着。不得不提的是这两个人的说服方式是很具有力量的,同时又区别于常剧作中惯用的通过偏激行为进行的方式。
二、背景主题的渲染一直围绕着情节
作为背景元素的雪,始终贯穿于整部影片之中映衬着圣诞这一主题。另一方面,由于影片的的情节设置,过程中的背景音乐《Valovuodet》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出来,只是在影片临近结束,尼古拉斯驾着驯鹿在出现在阿达一家的上空时有所体现。而这样的提笔一秀并不显得突兀,也并非代表着折结束,而是圣诞主题的真正延续。
其次,不得不提及的是伊萨卡这一角色态度的转变,从故事的开头伊萨卡就是不停地用鄙弃的语气攻击小尼古拉斯的心灵。而当窘境出现的时候,却是这一恶人提供了帮助。直到最后他的两个儿子接走他时,尼古拉斯和他之间的谈话就解释了伊萨卡对于他的爱是发至内心的。而其中出现了剧作中通常出现的“将毕生的积蓄留个一方”的镜头,没有悲情的离别曲,没有过分的感情表述,只是作为一个感情的过渡,这一点是有别于常例用法的,而事实上,却更加打动了受众的内心。
三、影片视角和元素构造上的独具匠心
不难发现,在《圣诞传说》中,没有加入波幅情节,全片以平和的叙述方式,表达出把爱传达给世界的深层内容。而这一来源就是主人公吃百家饭长大的经历。没有大篇幅,大视角对人物情节进行特效描写,反而更加注重生活细节的表现。例如,阿达在尼古拉斯常常经过的地方等候,在最后一次的描述中通过阿达的肢体动作传达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就是通过近乎工笔、白描的方式将动作背景下的原因引申出来,在内心活动上给予观众共同体验的机会。
除此之外,《圣诞传说》表述的社会生活是潜在的。影片并没有应用传统的城市素材,舍弃了城市阶层中的两极分化和浮华,一反常态地取材在小村落上,从而使得述说的方式更加贴合生活和人的心理。而对于人生的感悟和总结,我们总是要追寻内心,追问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诸如此类的影片中构造并传达出的都是通过介质的经历来转变,最后达到一种说服或者传达某种意图的元素,例如《水生火热》。而在这一点上,本片只是一种通过一种叙述来表现意图,并以平等的方式让观众自觉的加入其中,而这种意图并未带有任何的说服元素。这是最值得加以褒奖的。
四、背景的衍生意义表达的国家文化
《圣诞传说》体现的并不只是圣诞主题,仔细留意的话,就会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深层意会。首先,对于人的生活而言,村民的人道主义是在故事的开端所引申的,并且映射到芬兰的文化上。从背景上看,由伊萨卡的两个儿子的穿着等可体现出芬兰经历了着长期的封建统治,而这也佐证了主人公的博爱是有初源的;其次,剧情中穿插的文化元素和圣诞节的主题也直接明示基督教文化在芬兰的地位。
事实上,一部影片总是伴随着国家文化的结论是没有什么可计较的,难得的是以一种最原始,最简单的形式将其表达出来,并且是由观众自己愿意去选择接受的,而并非通过感觉神经的刺激。很多的影片总是以一种先升后降的方式描述主人公的波折经历,最后归于平静的生活中,人们似乎接受了这种大众化的冲击方式,让神经产生“这件事”,“这个人”,就是脑子里衍生出的“事”和“另一个自己”,而结果往往是本体被这种错觉所误导。同样的,国家文化是需要理解之后自愿接受的,这种接受是带有个人的价值判断的,并非一时冲动。
《圣诞传说》并非是最好的影片,但是它绝对是一部自由的、没有束缚、没有强制的文化和充满爱的巨作,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梦、一种生活方式、更多的是心态和一种活着的态度。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记者 熊福华 编辑者:任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