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解惑】
导演: 陈凯歌
编剧: 李碧华 / 芦苇
主演: 张国荣 / 张丰毅 / 巩俐 / 葛优 / 英达 / 蒋雯丽 / 吴大维 / 吕齐 / 雷汉 / 尹治 / 马明威 / 费振翔 / 智一桐 / 李春 / 赵海龙 / 李丹 / 童弟
类型: 剧情 / 爱情 / 战争 / 同性 / 音乐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 香港
语言: 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 1993-01-01(香港)
片长: 171 分钟
又名: 再见,我的妾 / Farewell My Concubine
【光影大爆料】
剧情介绍
1924年冬天,9岁的小豆子,被作妓女的母亲生生切掉右手上那根畸形的指头后,进入关家戏班学戏。戏班里只有师兄小石头同情关照小豆子。
十年过去了,在关师傅严厉和残酷的训导下,师兄二人演技很快提高,小石头取艺名段小楼,演生角。小豆子取艺名程蝶衣,演旦角。俩人合演的《霸王别姬》誉满京城,师兄二人也红极一时。二人约定合演一辈子《霸王别姬》。
段小楼娶妓女菊仙为妻,依恋着师兄的蝶衣,心情沉重地来到师兄住处,把他用屈辱换来的、师兄向往已久的名贵宝剑赠给小楼,并决定不再与小楼合演《霸王别姬》。在关师傅的召唤下,师兄二人再次合作。
抗战胜利,国民党伤兵大闹戏院,抓走蝶衣。为救蝶衣小楼和菊仙四处奔走。但由于误解,师兄二人再度分手。
文化大革命中,段小楼成了牛鬼蛇神。在造反派的威逼下,师兄二人相互揭发“罪行”。菊仙承受不了打击,上吊自尽。
打倒“四人帮”后,师兄二人在分离了22年的舞台上最后一次合演《霸王别姬》,虞姬唱罢最后一句,用他送给霸王的那把注满他感情和幻想的宝剑自刎了,蝶衣在师兄小楼的怀中结束了自己的演艺生涯,也结束了这出灿烂的悲剧。
【光影评价】
国际影评联盟评委认为:“《霸王别姬》一片深刻挖掘中国文化历史及人性、影像华丽、剧情细腻”。
《纽约时报》: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新高峰,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旷世巨作。
《时代》杂志:《霸王别姬》是一部场面绚丽、剧情曲折而,动人心弦的史诗式巨制。
《西雅图时报》:《霸王别姬》可以说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这部电影的传奇风格是由演员的表演功力和剧情的设置奠定的。
《波士顿全球报》: 《霸王别姬》具有历史性的共鸣和震撼,令人热血沸腾。
【光影大爆料】
?张国荣能接《霸王别姬》很大程度上要感谢黄百鸣:当时张国荣是东方院线的签约艺员,本来不可以去接拍其它公司的电影,但是作为老板的黄百鸣不但不做限制,反而大力鼓动他去接下此戏,说剧本实在太好了,“会成为你一生的代表作”,这种体贴和大度在商业社会里是非常少见的。张国荣是一个感恩的人,从此以后每年都为黄百鸣拍一部贺岁电影,片酬打折,直到约满之后也依然如故。
?陈凯歌下决心请张国荣出演蝶衣是因为当时《号外》杂志为张国荣拍的一辑照片《奇双会》,有朋友寄了照片给陈大导演看:“动心了没有?”陈凯歌果然立即“动心”,专程去香港与张国荣面谈力请。《奇双会》那辑照片是为纪念梅兰芳所做,造型近似《游园惊梦》,拍得确实很美,但是与《霸王别姬》电影一比,立见高下,不仅化妆不如宋小川,张国荣自己的身段、造手、眼神也都非常“业余”,跟拜过名师之后的表现大相径庭。
?百万片酬张国荣:张国荣一来到北京就像上了弦。一方面要学京剧的手,眼,身,步法,一方面要学习地道的北京话,这对普通话都说不好的张国荣来说是够难的。拍摄更是马不停蹄,每天上午十点半进棚,晚上十一,二点出棚。时间一长可谓是疲劳作战。不过,他那百万片酬是国内演员想都不敢想的。摄制组对张国荣的行踪严密控制。即使和他配戏的演员也不知道他何时来,何时去,真正是来无影去无踪,和大家玩起了捉迷藏。看样子张国荣在北京并不轻松,谁让他这么有名呢?
?大陆很多观众对张国荣的了解是自程蝶衣开始,所以对他有个印象就是阴柔妩媚,实际上张国荣一贯是英气勃勃的小生形象,与程蝶衣相差甚远,为了把他改造成这个男花旦,剧组和他本人都下了好大工夫:剃了他的眉毛,因为太粗太直了,这回要修剪成纤秀的形状;要他保持消瘦的体型,结果常年健身的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瘦得整个人都细了……还有他的胡须:张国荣的胡须比一般人浓重,长满半张脸颊,每天都要剃两次(梁朝伟曾经羡慕地说:“为什么张国荣可以蓄络腮胡,我就只能蓄山羊胡?”),这次为了符合蝶衣的气质,化妆师给他刮干净还不够,还得在他脸上涂粉来掩盖,但是有些镜头仍然可以看到一片青色的须根。另外张国荣在拍摄《霸王别姬》期间连行走坐立的姿态都改了,那段时间照片上的他坐下来都是紧并双腿,而他一向的习惯是大大咧咧地叉开腿坐,从前是那样,拍完《霸王别姬》之后也恢复了那样。
?认真的哥哥:被港人誉为“天皇巨星”的张国荣把《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程蝶衣给演“活”了。现场的张国荣扭着旦角身段,说起话娇滴滴,笑起来酸溜溜,举手投足活脱一个训练有素的旧戏子。剧组人们对他的演技佩服极了,私下开玩笑的说:“你可真是个妖精!”张国荣对自己的表演也十分得意,虽已拍过很多影视剧,但他仍觉得这部将成为他的代表作。张国荣为人也十分随和。拍戏他是最按时到场的演员,从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如果赶上拍脚步声,胳膊,腿等镜头,坚持不请替身,他认为身体的每个部分都是通心的,是有感觉的,局部镜头也是某种情绪,某种信息的传达。他全身心投入的程度可以说是“走火入魔”。
?从《霸王别姬》小说来看,只需要两拨演员:少年和成年,但陈凯歌觉得还不够,所以他又选了一拨幼年的小演员。那些小孩们都是戏校的,长得很可爱,又十分敬业。他们可真吃了不少苦,因为所有挨打的戏都是真打。陈凯歌说:与其假打打好几遍都通不过,还不如来一遍真的,这样孩子也不知道会打到什么程度,很真实。打完导演都哭了。
?张丰毅回忆那场挨师父打的戏时说:“原本导演说穿着衣服打,我觉得要表现出挺大的一个老爷们还象小时候那样,把屁股露出来让师父打,意思才对,所以主张脱裤子。张国荣说:我可不光屁股。我说:‘我不在乎,我来。’”等真到拍的时候,板子打下来,张丰毅真是疼得脸也变了,声儿也颤了。拍完起身,别人都上来慰问他,他强笑着说:“没事儿,没事儿……”后来,有人说:“要不你去医务室瞧瞧吧,上点儿药。”他才绷不住,真有点儿急了,回头冲老头儿喊:“你把我打出血了……”这场戏还有一段香港记者的描写:拍这个镜头前,听陈凯歌一声“现在打张丰毅的屁股”,笔者误为开玩笑,张国荣随即乐得拍手叫好。张丰毅声明四十岁以下的女性离开现场方可开拍,陈凯歌只要求在场人不要拍照,引得一片笑声。扮演师传的演员重重地举起“刑具”,较轻地落到张丰毅的身上,众人都笑了,觉得打得不像,于是再来一遍。直到陈凯歌认为打得合格才喊停。 张国荣迅速将“师兄”的长衫放下,他一脸心疼状道:“不能再打了,都打出血了!”由此可见二人戏外也十分默契和友好。
【光影感想】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题记
有人会因为一句话而爱上一个人,也会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市,这也许就是俗话说的爱屋及乌。而我也正是因为喜欢张国荣,所以爱极了由他主演的电影《霸王别姬》。历史中虞姬和项羽有着感天动地的爱情;楚霸王英雄末路,虞姬自刎殉情。成为中国古典爱情中最经典、最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而电影版的《霸王别姬》是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著作,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巩俐、张丰毅、葛优等人主演,曾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第五十一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1993年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英国奥斯卡最佳非英语片奖、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美国全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大奖,是一部享有世界级荣誉的电影。
金鱼的变异之美
他本名小豆子,后来演了虞姬,再后来他成了程蝶衣,再后来许多人都忘了他叫什么,却忘不了他那优美的身段,那绝世的歌喉,还有那风华绝代倾国倾城的傲骨。
小豆子——青楼女子的孩子,有着机灵的眼神、桀骜的个性。他会因为同伴嘲笑他是“窑子里的东西”,负气烧掉了母亲唯一留下的披风,并拒绝了大师兄的好意。他在练曲总把《思凡》中的“我本是女娇娥”念作“我本是男儿郎”,那是他还坚持着对自己身份的认同。直到他气得大师兄拿烟袋锅子直捅他的嘴,小豆子满嘴鲜血。烟袋锅从嘴里拔出来,他戏文也如流水般背出来了,这便是他性倒错的开始和诱因。再之后大太监对他的伤害更直接导致了他心理的异化。后来小豆子就没了,他成了陈蝶衣。
程蝶衣,又可以说是虞姬。因为人戏不分,虞姬的从一而终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程蝶衣的命运。在学生大游行的时候,他说的只是:“那个喊的人唱武生倒是不错”。在日本人进了城,他关心的只是大师兄的安危,想的只是:“那青木倒是个懂戏的,说不定京剧也能传到日本。”在段小楼要娶妻时他盼望的仍是“霸王”能从一而终:“说好的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他唱着:“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在自身与角色的交织中,分辨不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艺术,分辨不清自己是男是女。段小楼说他是“不疯魔不成活”。的确如此,是这“疯魔”成就了程蝶衣,也是这“疯魔”让他在这尘世中、凡人堆里活不下去。影片中多次出项金鱼的镜头,程蝶衣何尝不是这金鱼,有着金鱼的变异之美,也逃不了金鱼的变异之痛。
历史的恢弘变迁
个人的爱情那叫故事,个人的爱情融入改革变迁中就叫历史,表现历史变迁中的爱情的电影——《霸王别姬》就叫做经典。程蝶衣段小楼初相识还是在清朝末年宦官横行,这里在表现大太监时大量运用白色黄色,从颜色到光线,电影的画面激动得有些失控,表现出了那时封建压迫下人性的扭曲。当程蝶衣段小楼两人成名成角时正值军阀当权时期,袁四爷便是其中人物。后来日本人进了城,那更是兵荒马乱人人自危。再后来共产党执了政,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留下黄烟弥漫,烟尘滚滚,有的人他们乘上了历史的大车,有的人不小心被这大车抛弃,让黄沙迷了眼,不知方向。更惨和更多的人是被卷入车轮之下,白白做了冤魂。在这起起伏伏中多少人变了,有的像小四变得虚伪,有的像段小楼变得懦弱,独独程蝶衣对戏曲的痴迷对师兄的爱恋不曾有丝毫改变。段小楼、程蝶衣,一生一旦,一个霸王、一个虞姬,受无奈的牵掣,爱恋纠缠不断,在沉浮的人世间,写下不尽的凄怨?????
影片在表现社会变迁时运用了巧妙的方式——在同一个戏园子中,不同的政权更迭都同样运用大量的红色,是很艳丽,很奔放,很凄美,很绝望的血红色仿佛在诉说着“这般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壁颓垣”。而每次也都有陈蝶衣的粉墨登场。不论如何日子总要过,戏总是要唱的。慈禧老太后在的时候要听戏,袁四爷要听戏,国军要听戏,被解放的人们群众要听戏。超越各种政权,非关政治,艺术是不会更改的,这好似在暗示历史的舞台上你们可以你方唱罢我登场,但在文化的舞台上只有老祖宗的东西——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永久矗立。
影片的深刻印象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表现在方方面面,这部被成为经典的《霸王别姬》实在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处,我永远不会忘记影片开始段小楼陈蝶衣两人相互扶持着站在体育场中央,画面突然一暗,聚光灯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好长好长。我不会忘记在师傅责罚小石头时影片影调从黑白渐渐过渡到彩色的奇妙。我不会忘记影片一开始就捣毁了母亲形象,摧毁师道尊严,把生命视作春花秋月一场梦,镜花水月一场空的残酷。也不会忘记一个跪在冰天雪地,一个站在有着暖黄灯光小屋里的情景,那是一窗之隔的距离,连着两颗炙热的心。更忘不了玻璃碎裂的相框,恍惚的玻璃屏风,金鱼游弋的玻璃缸,在那后边躺着一个“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的程蝶衣。忘不了轰轰烈烈文革时那漫天飞舞的烟灰,那未燃尽的纸屑,那段小楼的无情,那程蝶衣的崩溃,还有那个把剑扔在虞姬面前,转身走远,忽儿,回过头,落寞的,带一丝微笑的菊仙,她穿着结婚时最美的红衣、红鞋,吊死在梁柱之上。
最后的落幕,没有观众,没有音乐,只有轻轻的一句:“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霸王和虞姬的戏码散场了,虞姬拔剑自刎,人戏不分的程蝶衣也随之香消玉殒??????记得张爱玲在她的小说《倾城之恋》最后写道:“也许就是为了要成全她,一个大都会都倾覆了,成千上万人痛苦着,接着就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而她从不觉得自己在历史中有多么重要。”白流苏如此,虞姬如此,程蝶衣何尝不是如此,张国荣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别了,虞姬。
别了,程蝶衣。
别了,张国荣。
你好,小豆子。